电鳗快报-电鳗财经-电鳗号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为大家提供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态度的资讯电鳗快报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为大家提供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态度的财经资讯zh-CNTue, 23 Apr 2024 03:32:38 GMTTue, 23 Apr 2024 03:32:38 GMT电鳗快报-电鳗财经-综合门户网站/static/logo.png松井股份四募资项目延期两年仍未建成 股价破发再抛6.2亿可转债涉过度融资/html/2024/04/162168.html

        三年前上市时的募资还没用完,松井股份又在筹钱。

        近期,松井股份(688157.SH)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修订稿)显示,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2亿元(含本数)。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松井股份2020年6月上市时,实际募资6.86亿元,拟投入“高性能水性涂料建设项目”等五大项目。

        然而,两年后,2022年6月,松井股份将五大项目中的四个项目延期两年,到2024年6月建成。

        需要注意的是,松井股份上市时的发行价格为34.48元/股,公司股价曾在50元/股左右徘徊,截至4月19日收盘已跌至30.51元/股,处于破发状态。

        种种情况下,松井股份最新募资合理性存疑。针对松井股份是否存在过度融资问题,4月19日,长江商报记者向其发出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近三成募资尚未使用

        松井股份2020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是一家以高端消费类电子和乘用汽车领域为目标市场,通过“交互式”自主研发、“定制化柔性制造”模式,为客户提供涂料、油墨、胶黏剂等多类别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全球新型功能涂层材料制造商。

        上市时,松井股份预计募资4.22亿元,实际募资6.86亿元。

        招股书显示,松井股份拟使用募集资金1.6亿元建设“高性能水性涂料建设项目”(简称“项目1”),拟使用募集资金2378.67万元建设“汽车部件用新型功能涂料改扩建设项目”(简称“项目2”),拟使用募集资金6507.83万元建设“特种油墨及环保型胶黏剂生产扩能项目”(简称“项目3”),拟使用募集资金4000万元建设“公司全球营销网络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简称“项目4”),拟使用募集资金8337.60万元建设“研发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简称“项目5”),以及拟使用募集资金5000万元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其中,松井股份项目1、2、3和5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均为2022年6月;项目4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为2021年6月。

        2022年6月,松井股份发布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变更、延期的公告显示,公司五大上市募资项目均发生了变更。

        其中,拟投入募集资金方面,项目1、2、5分别增加113.45万元、1803.75万元、1.27亿元,项目3减少2778.35万元。

        同时,松井股份的项目4中,全球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原拟投入3400万元,公司计划暂停该项目,并表示后续以自有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项目拟投入600万元,已完成。

        有市场观点认为,以上项目变更均未披露投资金额测算逻辑及合理性,如此大范围且大金额的变更甚至是调头式的变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前次融资对该募投项目的规划可能是不审慎的。

        不仅如此,松井股份还将多数项目延期。

        其中,松井股份的项目1、2、3和5的变更后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后至2024年6月,延期两年。

        对此,松井股份主要表示,受新冠疫情、市场环境、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施工进度较原计划施工进度有所延长。

        2023年12月,松井股份公告显示,截至11月30日,公司前次募集资金已累计投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金额为3.3亿元,使用前次超募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的金额为1.18亿元,期末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余额2.04亿元(包括累计利息收入、理财收益扣除银行手续费后的净额3318.7万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占前次募集资金总额的比例为29.74%。

        募资补流紧迫性存疑

        在上市募资有2亿多元没有用完的情况下,松井股份又开启了新一轮的融资。

        2023年12月21日,松井股份发布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修订稿)显示,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2亿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拟用于建设“汽车涂料及特种树脂项目(一期)”,投入募集资金4.42亿元,其余1.7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3月底,松井股份总资产达5.35亿元。公司上市后,2020年6月底总资产升至11.73亿元。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松井股份总资产达14.93亿元,而此次发行可转债金额为总资产的约42%。

        2023年11月,深交所、上交所均表示,将优化再融资安排,具体情况包括严格限制破发、破净情形上市公司再融资。

        松井股份上市时的发行价格为34.48元/股,公司股价曾在50元/股左右徘徊,截至4月19日收盘已跌至30.51元/股,处于破发状态。

        再来看看募资项目,松井股份前次募投项目中,涉及涂料产品的有“高性能水性涂料建设项目”“汽车部件用新型功能涂料改扩建设项目”。

        本次募集说明书中披露,本次建设项目主要系在现有产品及正在认证的产品基础上进行的产能扩展或技术、生产工艺创新。

        有市场观点认为,考虑到本次募投项目的底层技术与原有技术是一致的,且前次募投项目2022年6月刚变更且尚未建成投产,本次募投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存疑,可能存在重复建设情形。

        近日,松井股份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8亿元,同比增长17.86%;净利润8330.16万元,同比增长1.28%。

        值得注意的是,松井股份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56.03%;净利润2969.73万元,同比增长62.18%,一举改变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16.16%的尴尬。

        假设松井股份未来每年营收均可按17.86%增长,那么在不补充流动资金的情况下,预计需3.75年公司才会产生资金缺口,补充1.79亿元流动资金后,则预计需过6.3年后才会再次产生资金缺口。如此看来,目前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的紧迫性和合理性存疑。

]]>
2024-04-22 16:11: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168.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22/66261d032bb51.jpg
芯谷微科创板IPO折戟 业绩高增但含金量不足 技术竞争力或存“硬伤”/html/2024/04/162129.html

        来自“最强风投城市”的一家芯片厂商科创板IPO折戟。

        4月17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合肥芯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芯谷微)上市进程显示已终止。公告称,芯谷微及其保荐人国元证券日前分别提交文件并申请撤回科创板IPO计划。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三条的有关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对芯谷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

        芯谷微主要业务涉及半导体微波毫米波芯片、微波模块和T/R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提供基于GaAs、GaN化合物半导体工艺的系列产品,并围绕相关产品提供技术开发服务。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产品和技术下游主要应用于电子对抗、精确制导、雷达探测、军用通信等国防军工领域,并正逐步向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卫星互联网、5G毫米波通信等民用领域拓展。

        自去年证监会提出阶段性收紧节奏以来,已有多家半导体产业企业终止其科创板IPO进程,包括安芯电子、芯邦科技、得一微等,而今年以来,科创板陆续也已有16家企业终止申报上市。这些企业中,有不少公司在业绩表现方面有较为明显的“硬伤”。

        以芯谷微为例,该公司在业绩方面,近几年营收等财务数据呈现一定的高增长。招股书显示,其2020年至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440.84万元、9958.21万元、1.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2.0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79.10万元、4262.62万元、5780.32万元。

        不过,《科创板日报》记者关注到,其利润额整体对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的依赖度较高,业绩高速成长背后的含金量或有不足。在上交所下发的首轮问询中,也对该公司相关事项进行询问。

        报告期内,该公司税收优惠金额分别为383.81万元、1211.74万元和1478.16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96%、28.45%和25.57%;同时,该公司计入当期政府补助的金额分别为958.02万元、1023.88万元和1074.68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2.36%、24.04%和18.59%。

        芯谷微近几年产品的产销率也并不饱和,募资必要性成疑。招股书显示,其芯片产品在2020年至2022年的产销率分别为84.75%、80.17%、80.40%,模组产品2022年产销率为84.78%。上交所在问询中要求其说明产销率下降原因,以及随着募资扩产带来的产能消化的问题。

        芯谷微表示,产销率下滑系其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该公司生产规模有所增加;同时基于自身产品小批量、多批次的交付特点,以及其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为满足客户的及时交付需求,结合自身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手订单持续增长以及对未来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研判等因素综合考虑,需要保持一定的产品备货量。

        据了解,芯谷微计划在科创板上市后,投资5亿元用于微波芯片封测及模组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将可新增600万只芯片及新增6000组模组产品,并计划在2028年下半年达产。

        芯谷微预计,假设未来七年芯片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保持30%、模组收入保持50%,那么预测新增产能将得到有效消化,募投项目建成后将保持产能需求。

        而这一估算是否合理、芯谷微未来产品销售究竟能否如预期实现高成长,一定程度还取决于该公司的技术竞争力。

        据了解,芯谷微所处军工微波毫米波芯片细分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ADI、Qorvo、MACOM等国外公司以及国内大型军工集团下属单位及少数民营企业。其中,国内厂商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

        从芯谷微情况来看,其申报上市时有客户700余家,除部分知名客户外,有超过600家均为中小客户。

        芯谷微在产品定价方面亦无足够优势。据了解,由于海外公司具备先发优势,通常定价较高,芯谷微在问询回复中称,该公司为获取客户订单,其在价格上会给予一定优惠,因此主要产品价格一般低于同行业国外知名公司。

        当前,科创板在坚守“硬科技”定位、把好上市准入关的背景下,监管对申报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发明专利数量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强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等指标要求。此外,证监会还将进一步提高对拟上市企业随机抽取检查的比例。

        有市场人士观点认为,这意味着对科技企业而言上市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核心技术成色、经营合规性及业绩增长持续性将受到更加严格的审视。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袁帅表示,今年撤单现象的增多可能是市场自我调节和监管政策变化的结果。“对于科创板市场来说,吸引和培育优质企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认为,规范的企业财务与内控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未来资本市场不仅需要经营稳健、业绩优良的公司,更需要股权明晰、经营规范的公司。

]]>
2024-04-19 13:33: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129.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9/6622029022b9c.png
裕太微上市首年亏损1.5亿 昔日“大肉签”破发超三成遭投资者“维权”/html/2024/04/162115.html

        中国网财经4月17日讯日前,裕太微(688515.SH)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2023年,裕太微实现营收2.74亿元,同比减少32.13%;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1.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95亿元。

        资料显示,裕太微成立于2017年1月,是一家主营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的公司。2023年2月,裕太微顶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科创板。

        裕太微首发上市时计划募资13.04亿元,实际募资18.4亿元,其中,海通证券收取的承销及保荐费用为1.47亿元,扣除各项发行费用后公司净募资16.72亿元,超募3.68亿元。

        此外,裕太微新股发行价格为92.00元/股,上市首日的打新收益为中一签最高赚8.8万元,在当时被称为“兔年第一只大肉签”。如此一家被市场看好的公司,上市首年的业绩却出现了归母净利润亏损1.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95亿元的业绩“大滑坡”。

        事实上,裕太微本身就是在亏损状态下完成上市。IPO报告期(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裕太微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48.99万元、-4037.71万元、-46.25万元和1532.17万元。报告期内,公司亏损逐渐收窄,并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盈利,不过2022年全年归母净利润还是小幅亏损了40.85万元。

        直观数据来看,裕太微2023年的业绩亏损,相当于此前四年亏损总和的两倍。对此,裕太微解释为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资源政治冲突和行业周期性下滑影响,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半导体行业整体出现周期性下行;以及公司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增长,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带来的损失。

        业绩快报披露后,上证e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对裕太微业绩提出质疑,要求公司作出解释,不要甩锅大环境。

        对此,裕太微回复表示“通过上市募资,公司车载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于2023年年底提前实现量产出货,该产品将在2024年实现收入。公司2023年年底量产的三款网通项目产品:两口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4+2口交换机芯片、8口交换机芯片均已销往客户端,同样将在2024年实现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恰逢资本市场“国九条”时隔十年再升级。新“国九条”提出要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明确提出提高上市标准、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等多项要求。

        新“国九条”发布当日,A股就有四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更有公司由于业绩预告出现戏剧性大幅度调低连收警示函和关注函,其股价更是连续两天以一字跌停的形式下滑。

        二级市场上,裕太微新股发行价格为92.00元/股,上市首日高开182.61%,盘中股价最高触及268元/股,达历史最高价。此后公司股价震荡下行,截至今日收报62.6元,较发行价跌超30%。

]]>
2024-04-18 13:35: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115.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8/6620b41e92d0e.png
股价大跌!利扬芯片净利润连续两年下降 高管大幅涨薪/html/2024/04/162094.html

        今日,利扬芯片股价大跌。截至收盘,该股跌9.07%,报14.53元/股,近9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超23%。

        作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独立第三方芯片测试企业,在上市三年之后,利扬芯片主营业务仍然不见起色。公司近期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度依然增收不增利,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1.19%至5.0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2.16%至2200万元,盈利已连续两年下滑。

        盈利连续下降的同时,2023年末公司整体负债率同比攀升近十个百分点至45.27%,公司正谋求发行可转债及定增“补血”,公司高管却大幅涨薪领取巨额薪酬。

        盈利下降、负债攀升

        高管却涨薪

        利扬芯片年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由3.91亿元增长至5.03亿元,归母净利润则由1.06亿元下跌至2200万元。同期,销售毛利率从52.78%下降至30.33%,销售净利率从27.06%下滑至4.92%。

        公司在2023年年报中提到,集成电路行业受2022年“寒冬”延伸影响,消费电子领域景气度从低迷过渡到缓慢复苏阶段,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迎来一定压力与挑战。

        公司负债也在2023年上升。根据年报,利扬芯片总负债由2022年末的6.07亿元上升至2023年末的9.39亿元,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综合负债率达45.27%。其中,流动负债同比2022年年末增长48%至4.17亿元,非流动负债同比2022年年末增长60%至5.22亿元。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1.74亿元,而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仅为1.04亿元,同比2022年末下降53.15%。

        从偿债能力来看,截至2023年末,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下降至0.87和0.81,面临偿债风险。

        在行业低迷,盈利下滑的情况下,一众高管的薪酬不降反升。年报显示,公司董事长黄江的年度薪酬由2021年的324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458万元,总经理张亦锋的薪酬由2021年的173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273万元,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辜诗涛的薪酬由2021年的95.64万元提升至146.82万元,涨幅均在40%到60%之间。2023年公司董监高薪酬合计为1258万元,超过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0%。

        公司高管的薪酬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黄江为例,他2023年和2022年的薪酬均是458万元,根据东方财富的统计,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为166.4万元和156.7万元。

        急于再融资“补血”

        此前公告显示,自上市以来,利扬芯片屡次谋求在资本市场继续融资“补血”。2021年8月,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13亿元加码主业,于2022年4月获证监会同意批复,而此时公司股价距离预案发布时近50元/股的价格已近腰斩,公司于当年11月宣布终止此次发行。

        2022年12月,公司又抛出5.2亿元的可转债发行预案,并于2024年2月底获得证监会同意发行批复。然而在此次可转债仍未启动发行的情况下,公司又于4月10日公告拟以简易程序定增募资不超过3亿元。

]]>
2024-04-17 09:57: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9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7/661f2e742cbde.png
海创药业去年亏损2.94亿元 原始股东频繁减持/html/2024/04/162093.html

        近日,凭借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的海创药业交出了其上市后的第二份年度“成绩单”。年报显示,2023年海创药业尚无药品获得商业销售批准,无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3.25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这已是海创药业连续第六年出现亏损,其中上市两年时间亏损金额达5.96亿元。而在持续亏损、核心产品上市受阻的背景下,海创药业股价也在逐波下行,自2023年5月以来,海创药业股价从78.77元/股连续下跌,不仅已跌破上市价和发行价,且还于4月16日盘中创出上市以来的股价新低,达24.22元/股。值得一提的是,在业绩与股价双重压力之下,海创药业多名原始股东也在频繁抛售公司股份。

        上市两年亏损近6亿元

        海创药业成立于2013年2月15日,于2022年4月12日登陆科创板,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的国际化创新药企业。公司以靶向蛋白降解PROTAC(蛋白质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和氘代技术等平台为基础,专注于癌症、代谢性疾病等具有重大市场潜力的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

        年报显示,2023年,海创药业尚无药品获得商业销售批准,无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3.25亿元。此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6亿元,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出2.93亿元,同比支出减少6000.64万元,海创药业解释称,主要系本报告期人员投入增加、研发支出增加及无上期支付在研项目权益转让费用9433.96万元等所致。

        记者注意到,这已是海创药业连续六年出现亏损。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海创药业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9亿元、-1.12亿元、-4.90亿元、-3.06亿元、-3.02亿元、-2.94亿元,六年累计亏损额达15.42亿元,其中上市两年来亏损额合计达5.96亿元。

        对于公司亏损,海创药业称,主要系公司仍处于重要研发投入期,药品尚未形成销售,研发支出金额较大。与此同时,海创药业还表示,随着各研发管线及其各项临床研究适应症快速推进,公司未来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前准备等产品管线研发业务,公司研发费用预计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公司未来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进展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未盈利状态预计持续存在且累计未弥补亏损可能继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海创药业研发费用已连续三年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海创药业研发费用分别为0.49亿元、1.16亿元、4.29亿元、2.65亿元、2.51亿元、2.48亿元,其中2021年至2023年依次同比下降38.24%、5.12%、1.23%。

        核心产品上市受阻

        对于一家创新药企业,市场最关心的莫过于其研发管线布局及进展。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披露日,海创药业在癌症和代谢疾病领域构建了有7项在研产品的产品管线,其中核心产品治疗前列腺癌症的HC-1119(通用名:氘恩扎鲁胺)提交了新药上市申请,有4项产品进入临床试验的不同研究阶段。

        作为海创药业目前进展最快的核心产品,HC-1119是基于公司核心氘代研发药物平台自主开发的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用于治疗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值得注意的是,海创药业对该产品寄予厚望。公司表示,如果HC-1119获得批准,将是首款获批上市治疗阿比特龙/化疗后的mCRPC的国产创新药物,有望填补这个治疗领域的空缺市场,解决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据悉,HC-1119的上市申请于2023年3月获得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然而上市进程推进半年多时间后,意外发生了。

        2023年10月,氘恩扎鲁胺的原料药供应商凯莱英撤回了相关原料药的登记备案,导致该品种制剂的上市申请也被动关联撤回。尽管氘恩扎鲁胺的上市申请于同年11月底重获受理,海创药业亦表示,再次递交本品种上市申请后,虽然首次审评中已完成的部分工作可能不会重复进行,但可能会延后氘恩扎鲁胺软胶囊的获批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HC-1119的研发进度与海创药业IPO期间的预估进度已存在出入。《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海创药业在回复上交所IPO第二轮审核问询时表示,HC-1119在中国开展mCRPC末线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的具体时间进度预期为:2022年10月底提交NDA(新药上市申请),2023年四季度新药批准上市。

        除产品上市受阻,HC-1119获批后还将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根据海创药业披露,截至年报披露日,已有AR抑制剂同类药物在国内获批上市销售,并有多个同类药物处于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HC-1119获批上市销售后,不仅面临与上述品种的直接竞争,未来还将与原研品种各自化合物专利到期后的仿制药展开竞争。相比HC-1119,已上市产品在市场推广、已纳入医保及医生用药习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可能将加大公司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难度。

        原始股东频繁减持

        在持续亏损、核心产品上市受阻的背景下,海创药业股价也承受了较大压力。

        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以来,不到一年时间,海创药业股价从78.77元/股连续下跌,不仅跌破上市价和发行价,还于4月16日盘中创出上市以来的新低。截至4月16日收盘,海创药业收于24.56元/股,公司总市值为24.32亿元。

        业绩与股价双重压力之下,海创药业多名原始股东也在频繁抛售公司股份。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成都盈创动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海创药业发行前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1056.84万股,其于2023年7月12日至2024年1月11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公司股份,累计减持数量达100.83万股,减持总金额为5041.49万元。

        与此同时,深市公司海思科、刘西荣、Hermed Alpha(全称为“Hermed Alpha Industrial Co., Limited”)分别为海创药业发行前第六至第八大股东,依次持有公司325.07万股、214.30万股、190.33万股股份。其中海思科于2023年第二季度减持公司120.62万股,至去年第三季度末退出公司前十大股东行列;刘西荣于2023年第三季度减持公司74.49万股,至去年第四季末退出公司前十大股东行列;Hermed Alpha于2023年第二季度、2023年第三季度分别减持公司4.52万股、54.59万股,至去年第四季度末退出公司前十大股东行列。

        不过,亦有部分机构看好海创药业。《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鹏华医药科技A自2023年第二季度新进海创药业前十大股东后,连续增持海创药业,其分别于202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增持公司53.63万股、48.76万股,至2023年末以376.16万股位列公司第四大股东;此外,广发利鑫灵活配置混合A、平安基金权益委托投资2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广发盛锦混合A也均于2023年第四季度新进该公司前十大股东行列。

]]>
2024-04-17 09:50: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93.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7/661f2ba80a407.png
分红率创历史新低,安集科技分配方案引质疑,还要大举再融资,交易所已发函问询/html/2024/04/162084.html

    安集科技(688019)4月15日晚间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3年营业收入约12.38亿元,同比增加1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03亿元,同比增加33.6%;基本每股收益4.09元,同比增加15.86%。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同时发布了2023年分配预案,拟每10股转增3.0股派3.5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463.17万元,占去年归母净利润的8.6%,这一比例创出公司上市以来新低。

  分红率创历史新低

  资料显示,安集科技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微电子材料企业,主营业务为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自上市以来,公司分红率就一直较低,2020年至2022年现金分红率均不足15%。

  对于去年分红较低,公司在公告中解释称,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公司表示本次方案是兼顾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综合考虑公司所处行业特点,经营战略需求以及公司的资金需求安排,本着回报股东、促进公司稳健发展的因素而提出。

1713231246072.jpg

  还要大举再融资

  安集科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似乎有更多佐证。去年7月安集科技披露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预案。方案显示,本次发行可转债拟募集资8.80亿元,拟投向上海安集集成电路材料基地项目、上海安集集成电路材料基地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项目、宁波安集新增2万吨/年集成电路材料生产项目、安集科技上海金桥生产基地研发设备购置项目等。

  公司对资金的渴求由来已久。自2019年7月上市以来,安集科技四年间累计融资7.27亿元。其中,公司2019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52032.94万元,扣除总发行费用4543.75万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47489.19万元。公司2023年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20713.62万元,扣除与募集资金相关的发行费用351.71万元后,募集资金净额为20361.91万元。

  如果公司可转债成功发行,安集科技在A股市场融资额将超过16亿元之巨,而算上去年的分红公司累计派现仅为1.2亿元,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交易所已发函问询

  公司再融资的必要性令人生疑。一方面,公司去年资产负债率不到19%,账上现金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接近6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公司在现金充足的情况下实施可转债融资,未来可能转股从而摊薄公司每股收益,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另一方面,公司的可转债项目也受到了交易所的关注。今年2月,公司收到上交所下发的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上交所重点关注了公司首发募投项目延期的主要原因、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实施本次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募资是否投向主业等问题。

]]>
2024-04-16 11:18: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8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eef0ca7d8.png
股价大跌近15% 诺唯赞怎么了/html/2024/04/162083.html

        4月15日,刚刚披露利好公告的诺唯赞(688105)开盘后迅速下跌,盘中一度大跌逾16%,最终收跌14.66%,公司总市值也跌至百亿元以下,如此走势让投资者猝不及防。除了一则自媒体发布的“小作文”外,诺唯赞近期并无明显利空消息。不过,纵观诺唯赞上市以来的表现,不免让投资者失望。上市后,诺唯赞业绩一路下滑,2023年将出现由盈转亏。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难言乐观,股价早已出现破发。

        股价重挫14.66%

        4月15日,诺唯赞低开低走,最终收跌14.66%。

        交易行情显示,4月15日,诺唯赞低开0.89%,开盘价为28.8元/股,开盘后,诺唯赞股价迅速下挫,盘中一度跌逾16%。截至4月15日收盘,诺唯赞报24.8元/股,跌幅为14.66%,总市值为99.2亿元,跌至100亿元以下,全天成交金额为1.78亿元,换手率为4.21%。

        值得一提的是,诺唯赞4月14日晚间刚刚披露利好消息。公告显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唯赞医疗”)近日与上海毓舫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双方在筛查检测业务的战略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诺唯赞医疗阿尔茨海默病(AD)血液检测产品加强合作。

        同时,诺唯赞公告称,诺唯赞医疗开发的系列诊断试剂产品于近日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涉及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等。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自媒体近期发布报道质疑诺唯赞保荐机构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IPO过程中存在“一鱼四吃”的情况,其中提到的“鱼”正是指诺唯赞。文章提到,该保荐机构在突击入股诺唯赞后“自产自销”。在股吧中,多位投资者猜测,这可能是引发公司4月15日大跌的重要原因。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上述报道存在一定的失实之处,诸如,文中提到的“IPO前的股东,却在2023年年报披露时,统一全部清仓不见了”,实际上,截至2024年2月5日,文中列举的国寿成达、旦恩创投、诺泰投资等股东均在诺唯赞前十大股东之列,并未清仓。

        针对相关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向诺唯赞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上市后业绩连降

        靠着2019—2020年一路暴涨的业绩,诺唯赞于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不过,上市以后,诺唯赞业绩出现连降,2023年更是出现净利亏损。

        资料显示,诺唯赞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依托于自主建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先后进入了生物试剂、体外诊断业务领域,并可开展抗体药物的研发。

        财务数据显示,2018—2020年,诺唯赞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71亿元、2.68亿元、15.64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03.9万元、2579万元、8.22亿元,实现爆发式增长。

        不过就在上市当年,诺唯赞净利就出现了下降。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诺唯赞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8.69亿元,同比增长19.44%;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6.78亿元,同比下降17.46%。2022年,诺唯赞净利进一步下滑,当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5.69亿元,同比增长90.99%;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5.94亿元,同比下降12.39%。

        2023年,诺唯赞净利出现由盈转亏。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诺唯赞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2.87亿元,同比下降63.94%;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7069.74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针对业绩下滑的原因,诺唯赞解释称,报告期内,下游市场对相关诊断检测原料及终端检测试剂需求急剧下滑,公司该部分业务收入大幅下降,2023年度整体收入规模下降。营业收入规模大幅下降,整体费用下降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公司净利下滑。此外,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包括计提存货及坏账减值准备、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股份支付摊销等。

        股价破发

        在二级市场上,诺唯赞仅在上市后的前半年内股价出现震荡上涨,随后便一路下跌,目前已跌破发行价。

        资料显示,诺唯赞发行价格为55元/股,上市之初,诺唯赞股价一路大涨,于2021年11月15日—12月22日一个多月内涨近七成,最高价触及130.5元/股,而这也是公司历史最高价。

        2021年12月22日—2022年3月14日,诺唯赞股价进入震荡阶段,先下降再上涨。从2022年3月14日达到阶段性高点后,诺唯赞股价整体呈现下跌趋势。东方财富显示,2022年3月15日—2024年4月15日,诺唯赞后复权形式下区间累计跌幅为78.18%,期间大盘下跌5.15%。

        4月15日,诺唯赞后复权形式下的收盘价为26.35元/股,已远远低于公司的发行价。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破发意味着二级市场对公司的不看好,也有可能存在之前发行定价过高的情形。如果公司成长性较好,也不排除再回到发行价上的可能性。

        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4年诺唯赞祭出回购计划,拟以8000万—16000万元回购公司股份。截至3月29日,诺唯赞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公司股份239.3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6%,回购成交的最高价为25元/股,最低价为22.63元/股,支付的资金总额为5690.3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表示,公司业绩持续下滑,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对于公司来说,还是要踏踏实实做经营,寻找新的净利增长点。

]]>
2024-04-16 10:44: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83.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e6ee8d8ca.png
朗视仪器科创板上市梦碎!深陷收入来源单一化困局 新产品扩展处早期阶段/html/2024/04/162081.html

        又一家医疗器械赛道企业选择终止IPO进程。

        近日,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朗视仪器”)主动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上市的申请,终止了登陆科创板的计划,成为4月份以来终止IPO的四家医药企业之一。

        目前,朗视仪器已经针对首轮问询进行回复,其中,包括产品市场空间在内等问题,成为上交所关注的重点。事实上,就在朗视仪器决定终止IPO进程不久,资本市场新的“国九条”出台,进一步提高企业上市门槛,《科创板日报》记者就此致电朗视仪器,询问后续是否有其他上市安排,以及如何理解政策对企业上市的影响,企业人员拒绝作出回答。

        核心产品市场空间受限,收入来源严重单一化

        IPO文件显示,朗视仪器主营业务为医用锥形束CT(CBCT)及其配套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主要产品为口腔锥形束CT和相关图像处理软件。而且,朗视仪器还是国内最早研发口腔锥形束CT的企业之一。

        据了解,锥形束CT设备在口腔诊疗领域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可应用于口腔种植、口腔正畸、口腔颌面外科诊疗、牙体牙髓病诊疗、牙周病诊疗、颞下颌关节诊疗等多个领域。

        在2012年以前,境内口腔CBCT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且产品定价较高。在这之后,包括朗视仪器、美亚光电为等国内厂商厂商逐渐推出国产口腔CBCT产品,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

        由于具有先发优势,朗视仪器目前在国内CBCT市场具有领先地位。

        2023年1-6月,根据公开招投标的数据统计,朗视仪器合计中标台数占比最高,达到41.53%,美亚光电排名第二,合计中标金额占比15.73%。同期,医疗机构新增口腔锥形束CT设备品牌的备案台数统计显示,各品牌销售占比前五名分别为美亚光电、朗视仪器、博恩登特、Vatech(怡友医疗)及菲森科技,其中四名为国产品牌,合计市场占有率已达61.52%。

        从销售端来看,根据2022年口腔CBCT收入情况,朗视仪器在境内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4.51%,处于靠前位置。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就口腔锥束CT本身来说,其作为医疗影像设备行业的一个分支,相对于影像设备的市场规模,自身的规模并非很大。

        根据头豹研究院,2016-202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338.3亿元增长至514.3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1%。预计2021-2025年将以9.7%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2025年将上升至815亿元。

        相比之下,2022年我国口腔CBCT市场规模为25.72亿元,而根据智研咨询的预测,以2025年当年国内口腔CBCT预计设备增量市场为23.8亿元、更新市场规模为29.7亿元计算,届时的总市场规模也仅为53.5亿元。

        这对于朗视仪器而言并非一个积极的信号。如上所述,朗视仪器的主要产品包括口腔锥形束CT和相关图像处理软件,但是绝大部分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口腔锥形束CT产品。

        2019-2021年,朗视仪器分别实现营收2.22亿元、2.15亿元、4.05亿元,来自产品的主营收入为2.21亿元、2.14亿元、4.02亿元,其中,口腔锥形束CT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收入比例分别为99.89%、99.99%、99.98%。

        新产品布局仍处于较早期阶段

        其实,除了上交所关注朗视仪器核心产品的市场空间之外,朗视仪器自身实则也意识到,若口腔锥形束CT产品后续销售情况不理想,或者在市场中出现该产品的替代产品或技术,公司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影响。

        《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朗视仪器为了尽快摆脱收入来源单一化的困局,正在扩展布局耳鼻喉CBCT、隐形正畸矫治器、车载锥形束CT等其他产品。相比于口腔锥形束CT,新的产品似乎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截至2021年底,国内共有三级综合医院1763家,二级综合医院4839家,耳鼻喉专科医院101家。考虑到上述医院均对耳鼻喉CBCT有潜在的购买需求,若参考64排通用型螺旋CT中标价格约300-500万,耳鼻喉CBCT按较低值300万元/台计算,预计国内市场规模在200亿元以上。

        另据《2022 年隐形矫治行业蓝皮书》,2022年受公共卫生事件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中国隐形矫治市场规模较2021年稍有下调至120亿元,2023年预计将回升至137亿元。朗视仪器在回复文件中表示,预期到2030年,中国隐形矫治市场规模将达到359亿元。

        不过,就目前而言,由于新产品仍未放量销售,朗视仪器仍将有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继续依赖口腔锥形束CT“打天下”。

        具体来看,朗视仪器的耳鼻喉CBCT产品已经完成研发,已完成产品注册检测和临床研究,目前进入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隐形正畸矫治器则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即将进入各医疗机构进行销售。进度较慢的是车载锥形束CT,目前已完成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将在未来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完成产品定型和产品化相关工作。

        朗视仪器此次计划上市,本想借助资本市场扩大产品线。公司拟募资3.26亿元,其中的1.44亿元用于“医用锥形束 CT(海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32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剩余5023.45万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朗视仪器原本寄望通过募投项目的开展,在加强研发锥形束CT核心产品技术的基础上,拓展耳鼻喉CBCT、车载CBCT等新产品,以达到丰富产品线、提升产品性能、加强核心部件自主可控能力。

        如今,科创板上市梦碎,未来朗视仪器又将如何规划项目的开展?《科创板日报》记者致电朗视仪器证券部,企业人员以相关问题暂无法回答为由拒绝了采访。

]]>
2024-04-16 10:35: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81.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e4fecd13a.png
A股“铁公鸡”!大赚超9亿却连续0分红 监管火速出手!连副董事长都看不下去了/html/2024/04/162056.html

        4月12日,国务院时隔十年发布第三个资本市场“国九条”,沪深交易所就多项具体业务规则修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

        就在此时,却有一家上市公司“吉林高速”成为“显眼包”。同在4月12日,吉林高速发布2023年年报,拟定利润分配预案为“不进行利润分配,不进行现金分红”,这已是公司连续两年不分红。

        这与公司的业绩水平形成鲜明反差:公司已经连续三年盈利增长,近两年累计净利润达9.4亿元,最新未分配利润超26亿元,账上现金超15亿元,而负债率低至20%以下。这种情况下,甚至包括公司副董事长在内的两名董事(其中一名为独董),在表决分配议案的董事会会议上都投出了弃权票。

        4月14日,上交所向公司发出了问询函,要求说明连续多年不或少现金分红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大额资金闲置的情况,“全体董事是否独立审慎判断本次利润分配方案”。

        有能力却不分红?问询函来了

        4月12日,吉林高速审议通过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不进行利润分配,不进行现金分红、不实施送股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其中副董事长刘先福、独立董事林建忠对该预案投弃权票。

        刘先福投弃权票的理由是:建议公司在满足长远发展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股东的即期现金回报要求,制定现金分红方案。而林建忠投弃权票的理由是:公司在保持稳健发展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建议2023年按照监管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现金分红方案。

        公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公司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0.99亿元、3.18亿元、3.94亿元、5.46亿元,连续五年盈利、连续三年盈利增长。但公司现金分红比例仅分别为0、0、10.18%、0、0,仅2021年度低比例分红3240.95万元。公司连续多年盈利,但多年未实施现金分红。

        吉林高速称,留存未分配利润将用于公司日常运营发展、投资、偿还债务等。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17.96%,连续多年下降;母公司期末未分配利润高达26.35亿元,连续多年增长;期末货币资金余额达15.13亿元。

        这一情况立刻引发市场关注,尤其当天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发布,沪深交易所正拟将现金分红制度纳入强制约束安排。果不其然,4月14日,吉林高速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

        上交所要求说明三方面问题

        在问询函中,上交所要求吉林高速说明三大方面问题。

        一是结合近年盈利水平、资金使用情况,补充说明公司货币资金余额较高且多年盈利的背景下,连续多年不或少现金分红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大额资金闲置的情况;详细列示留存资金的具体使用规划,包括具体运营资金预算、偿债安排、对外投资的具体方向等,充分说明相关资金安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说明公司是否为中小股东参与现金分红决策提供便利,以及公司为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拟采取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二是说明副董事长刘先福、独立董事林建忠投弃权票以及其他董事投赞成票的详细理由,相关董事是否与公司存在沟通分歧,全体董事是否独立审慎判断本次利润分配方案,并要求全体董事就是否勤勉尽责发表明确意见。

        第三,上交所称,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最直接、最有效路径之一。上交所要求公司全体董监高就现金分红方案相关事宜是否具备合理性发表意见,并审慎评估现金分红方案是否符合公司长期战略,是否有利于投资者分享公司发展成果,就现金分红事项及时回应市场和投资者关切,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强现金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上交所还要求公司于收到本函件后立即披露,并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

        资料显示,吉林高速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原东北高速分立后设立的上市公司。公司于2010年3月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成立,2010年3月19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为招商局公路网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符合标准不分红将被ST

        就在4月12日,为贯彻落实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沪深交易所就多项具体业务规则的修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中涉及现金分红的制度安排备受市场关注。

        征求意见稿中,沪深交所修订拟对主板、创业板、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有关分红的规定做出重点安排。核心内容是对分红不达标采取强制约束措施,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

        具体看,主板方面,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

        创业板和科创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分红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3000万元。同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创业板和科创板公司,可豁免实施ST。

        同时,回购注销金额纳入现金分红金额计算。这一调整拟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即对应2022年度至2024年度。

        需注意的是,考虑到上市公司分红与其规模大小、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等因素均有关联性,拟修订的分红ST规则并非无差别实施,有着明确的适用前提:只针对母公司、合并报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润均为正值且当年盈利的公司。这一前提锚定了有能力但分红水平持续较低的公司,推动其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

]]>
2024-04-15 14:50: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56.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5/661ccfc1d77f5.png
电鳗财经|研发不强却套现忙!欣诺通信IPO恐难堵亿元资金大洞/html/2024/04/162048.html

        《电鳗财经》文/高伟

        1月28日,拟在科创板IPO的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欣诺通信”),回复了审核问询函,涉及交易所17个问题的质疑解答。3月31日,欣诺通信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公司IPO进程状态变为“中止”。欣诺通信科创板IPO拟融资6.09亿元,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2023年6月30日IPO获受理,截至目前仍处于“未上会”状态。

        《电鳗财经》经调查研究发现,公司此次IPO招股书还存在很多疑点,尤其是研发不强却还不断套现,让人们对这家公司“刮目相看”。一度有人质疑,这样的公司即便上市,能否赌上过亿元的资金窟窿呢?

        研发能力孱弱 上科创板太勉强

        作为一家拟上市科创板的企业,欣诺通信的研发能力备受市场质疑。

        据观察,欣诺通信主营业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属网络通信行业和网络安全行业。2022年,公司网络通信产品营收3.28亿元,占比57.03%;网络安全产品营收2.36亿元,占比40.95%。截至2023年6月,欣诺通信产品销售终端为电信运营商的金额为2.13亿元,整体收入占比为89.91%。

        而网络通信产品直面华为、中兴竞争。实际上,华为和中兴已占据90%份额的网络通信领域。在“大象”面前,欣诺通信的市场空间及发展前景有些不理想。如果想实现差异化竞争,需要企业的研发与技术能厚积薄发,尤其是在网络通信这个技术、人才高度密集型产业。然而,就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欣诺通信的核心竞争力在同行中并不突出,大失所望。

        据招股书,2020年-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4,792.79万元、6,486.92万元及7,418.32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1.78%、15.70%、12.88%。同期,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7.27%、16.95%、18.19%。可以看到,欣诺通信研发费用率持续走低,且2021年、2022年两年研发费用率均低于行业均值。

        尤为注意的是,近几年为了提升研发费用数据,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却存在一定的“水分”。

        招股书披露,2020年-2022年委外研发费分别为655.70万元、479.40万元和131.34万元,占研发费用比分别为 13.68%、7.39%、1.77%。欣诺通信解释称,报告期初,公司研发团队人数较少,出于研发效率的考量选择了委外研发。

        另外,欣诺通信2022年的研发费用率已不及销售费用率。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4,031.03万元、6,245.67万元及8,188.25万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8.32%、15.12%和14.22%,同行业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9.58%、11.81%和12.55%。关于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均值的原因,欣诺通信解释称,主要系公司体量有限,尚未发挥出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系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市,平均工资水平相较其他地区偏高。

        《电鳗财经》注意到,交易所尤为关注欣诺通信研发人员的学历构成,要求公司做出披露。从问询回复函来看,欣诺通信研发人员整体质量并不高:截至2023年6月底,在研发人员中,本科和本科以下人员分布有156人、28人,占比分别为74.64% 、13.40%;而较高学历的研发人员占比仅一成。另外,在研发人员中,非通信相关专业的高达49人,占比23.44%。工作年限上看,0-5年工作经验的多达96人,占比高达45.93%。

        如此研发团队,能否应付快速的技术迭代?

        欣诺通信在招股书中明确称:公司在产品的商业化进程等方面与行业龙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客户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未来若公司未能成功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完成产品成熟应用和技术迭代,则可能产生相关技术迭代风险,从而对公司业绩及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夫妻控股且转让套现数千万元

        据《电鳗财经》观察,欣诺通信实际控制人为谢虎、李琳夫妇。谢虎直接持有公司1,55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8.44%。此外,谢虎作为上海怡福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15.19%表决权;作为上海金苓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9.08%表决权;作为上海芙苓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6.72%表决权;作为上海哆池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3.38%表决权。谢虎先生合计控制公司62.81%表决权。李琳为谢虎之配偶且直接持有公司50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9.17%,同时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公司实际控制人谢虎、李琳合计控制公司71.98%的表决权。

        身居高职的谢虎、李琳夫妇通过所享有的股份表决权及担任职位能够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能够对公司形成实际控制。

        一直以来,股权集中、“一股独大”被视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绊脚石。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如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某一自然人或者家族,公司治理结构弱点将更加突出。在欣诺通信的招股书中,一个细节让人们大跌眼镜。作为一家拟上市公司,竟然出现实控人通过高价股权转让,实现套现的问题。

        据招股书,2020 年5月26日,谢虎与其间接控股的上海怡福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谢虎将其持有的公司250万股股份转让给上海怡福,转让对价为750万元。据此计算,交易价格为3元/股。

        2021 年 6 月11 日,公司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增至5,450 万元,财通创新、临松工业、元藩投资和松藩汇以23.6元/股的价格分别认购231万元、170万元、45万元和4万元新增合计450万元注册资本。原股东均放弃优先认缴权。公司股份价格因交易对象不同,从3元变成了了23.6元。

        2023 年2月28日,钱寅与财通创新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约定钱寅将其代谢虎持有的100万股股份转让给财通创新,转让对价为2,400万元。本次股权转让系解除代持,相关股权对价款扣除税费后已支付给实际股东谢虎。此次交易价格,高达24元/股,谢虎完美实现套现2400万元。

        在招股书中,欣诺通信明确表示,如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对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决策、利润分配和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实施不当影响或侵占公司利益,则可能损害公司及公司其他股东利益。

        经营活动资金出现“大窟窿”

        据招股书披露,欣诺通信客户主要集中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8.65%、72.73%及 84.62%。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高度依赖大客户,公司出现了应收账款拖欠的情况。

        报告期各期末,欣诺通信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 5,471.79 万元、10,384.09 万元及 19,218.67 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13.88%、17.28%及 25.73%。公司应收账款的主要客户为电信运营商。在招股书中,欣诺通信提示风险道:未来如果客户出现财务状况恶化或无法按期付款,将会使本公司面临坏账损失的风险,并对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观察,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21,928.01 万元、34,205.50 万元及44,981.35 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55.62% 、56.91%及 60.21%,公司存货金额较大且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 1,700.50 万元、2,361.44 万元及 4,572.46万元。报告期各期末,公司流动比率分别为 1.27、1.45 及 1.49,速动比率分别为0.57、0.62 及 0.59,公司面临一定的短期偿债压力。从负债结构来看,报告期各期末,公司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分别为 88.38%、88.30%及 90.27%。

        再从最直观的现金流数据看,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2,596.33 万元、-5,942.37 万元及-12,110.93 万元。运营资金的窟窿成倍放大。公司坦承:如未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且公司未能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补充营运资金,将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业内人士对此问题高度关注,认为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可能会导致企业可能无法及时支付供应商、员工和其他债权人的应付款项,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声誉,进而对企业的融资和业务合作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可能使得企业的资金链可能会断裂,无法满足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进而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清算;

        董事长身缠数百条风险

        据天眼查显示,欣诺通信董事长谢虎目前有12条任职信息,担任股东8家,担任高管5家,且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多达4家。谢虎周边风险多达67条,预警提醒也有167条。

        高风险方面,其担任股东的绍兴市唯上电子五金有限公司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担任股东的绍兴市唯上电子五金有限公司有终本案件信息;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上海欣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简易注销;担任高管的上海勋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有注销备案信息;担任高管的上海勋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有清算信息,担任股东的上海欧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有清算信息;担任股东的绍兴市唯上电子五金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的案件信息。

        诉讼方面,其担任股东的绍兴市唯上电子五金有限公司曾因民间借贷纠纷而被起诉,担任股东的绍兴市唯上电子五金有限公司曾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而被起诉,担任股东的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曾因买卖合同纠纷而被起诉,担任高管的江苏博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曾因买卖合同纠纷而被起诉……

        另外,谢虎担任股东的绍兴市唯上电子五金有限公司曾因拖欠税款而被列入欠税公告名单;担任股东的绍兴市唯上电子五金有限公司有司法拍卖信息。

        谢虎实控公司,且有百余条风险缠身,一旦上市后,会给投资者带来什么风险呢?

        《电鳗财经》将持续关注欣诺通信IPO进展。

]]>
2024-04-15 09:24: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48.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5/thumb_320_180_661c819d121f0.png
未盈利企业新通药物科创板IPO“难产”/html/2024/04/162029.html

        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通药物”)距离登陆A股市场只差“临门一脚”。

        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官网显示,早在2023年4月25日,新通药物IPO已经注册生效,有效期为12个月。但截至目前,该公司一直没有启动发行,上市期限已不足1个月。

        在新通药物之前,科创板尚未出现在注册批复有效期内未启动发行的拟上市企业。招股书显示,新通药物是一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生物医药行业公司。据Wind统计,2023年仅有两家医药制造业公司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分别为百利天恒(688506.SH)和智翔金泰(688443.SH)。

        新通药物IPO“批”而“不发”,引起市场广泛关注。针对其中缘由,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新通药物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仍处于上市进程中的静默期,不方便接受任何采访。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通药物长时间未启动发行,或与监管环境的变化有关。去年8月,中国证监会在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中提及:“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批复即将失效

        在新通药物成立的第23年,公司迎来发行股票上市的历史新节点。

        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官网显示,从IPO申请获受理到注册生效,新通药物耗时近一年半。2021年12月6日,新通药物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2022年3月31日,因财务资料过期,上交所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2022年5月17日,公司提交更新后的财务资料,上交所恢复对其审核。约1个月后,新通药物因保荐人被中国证监会暂停保荐机构资格,其IPO进程受波及;2022年9月23日,更换保荐人的新通药物继续IPO,随后再度因财务资料过期中止。

        历经波折,新通药物终于在2022年12月5日首次上会,但收到“暂缓审议”的结果,科创板上市委员会认为公司需进一步说明其创新性的具体体现,以及是否符合科创属性和科创板定位的相关要求。2个月后,新通药物再次上会顺利通过。2023年4月,公司拿到中国证券会同意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

        上述批复文件显示,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2023年4月25日)起12个月内有效,即新通药物须在2024年4月25日前启动发行,否则此次其将无法在科创板上市。但蹊跷的是,新通药物截至目前还未发行股票,此时距离前述有效期已经不足1个月。

        招股书显示,新通药物报告期(2020—2022年)内尚未实现盈利,拟在科创板上市,是一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创新药研发公司。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五)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记者注意到,新通药物曾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标题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其中显示,资本助力下,在科创板上市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纷纷突破资金瓶颈,迎来产品获批、商业化加速、业绩扭亏为盈的“收获期”。

        资金同样是新通药物IPO的主要目标,但其拟在科创板上市的定位遭到问询。招股书显示,新通药物拟募资12.8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创新药物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新通药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等先进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符合《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的科创板支持方向,符合科技创新行业领域要求。

        时至今日,监管部门已对新通药物在科创板上市表示同意,但公司仍未能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事实上,自2023年8月证监会作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安排后,A股IPO数量及融资规模均有所放缓。据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数据统计,2023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313家,同比下降26.87%,融资金额合计3564.86亿元,同比下降39.25%。

        核心管线来自引进

        进入2024年,IPO监管趋严已成定势。

        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对于未盈利企业,证监会明确表示将进一步从严审核,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

        在此背景中,新通药物IPO前景或难言乐观。但眼下,公司的现金流正在告急。

        招股书显示,2011年以前,新通药物主要从事化学仿制药、中药研发。2011年开始,公司接受委托进行创新药研究,当年与凯华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开展治疗乙肝药物的研究。新通药业也在这个时期探索转型创新药研究,进行自主立项。但出于平衡风险及为创新药研发提供资金的考虑,公司仍投入部分人力物力从事化学仿制药、中药研发业务,为公司增收。2017年至今,新通药物全面转型创新药研发。

        2020—2022年,新通药物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主要是仿制药研发委托),这也是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的主要营收来源。报告期内,公司收入分别为983.5万元、178.52万元、110.03万元,逐年下降,净利润分别为-9128.33万元、-6270.23万元、-5549.61万元,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持续上升,从940.95%增至4985.64%。

        值得注意的是,新通药物报告期内主要核心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开展商业化生产销售,公司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亏损。2023年5月,公司乙肝药物甲磺酸帕拉德福韦片(PDV)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事实上,该公司PDV、注射用MB07133等四个核心产品管线均来自授权引进。

        截至目前,新通药物仅有1款从外部引进的仿制药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和预防癫痫。2023年3月,该产品开始商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新通药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在完成已签署的中药研发及委托研发合同后,将不再承接新的中药和仿制药研发业务。此外,在研药物产生销售收入前,公司需要在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新产品尚未放量,旧业务即将全面退出,新通药物的经营何以为继?

        新通药物在招股书中表示,成功上市前,公司营运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如经营发展所需开支超过可获得的外部融资,将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如公司无法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取得盈利或筹措到足够资金以维持营运支出,公司将被迫推迟、削减或取消研发项目,影响在研药品的商业化进度,从而对公司业务前景、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构成重大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目前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实力相对薄弱,融资渠道有限,对公司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招股书显示,新通药物在2020—2022年分别获得政府补助414.28万元、1221.82万元、1076.27万元。报告期内,公司在手货币资金大幅下降,分别为3491.3万元、271.5万元、168.3万元。此次IPO,公司拟募资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新通药物在招股书中表示,预计公司2023年一季度尚未实现收入,净利润区间为-1200万元至-1350万元,较2022年同期变动53.52万元至-96.48万元,扣非净利润区间为-1400万元至-1600万元,较2022年同期亏损减少48.41万元至248.41万元。

]]>
2024-04-12 10:02: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29.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2/66189722350ea.jpg
澜起科技去年营收净利双降 预计今年一季度业绩改善/html/2024/04/162000.html

        4月9日,澜起科技发布2023年年报。受全球服务器及计算机行业需求下滑导致的客户去库存影响,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6亿元,同比下降37.7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51亿元,同比下降65.30%。这也是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情况。

        澜起科技目前主要营收来源为DDR4内存接口芯片与津逮®服务器,但相关产品出货量在2023年均较上年同期明显下滑。其中,津逮®服务器作为公司近年来的业绩增长引擎,在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不足1亿元。

        4月10日,对于津逮®服务器市场前景等问题,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对《证券日报》记者回应称:“随着行业需求逐步恢复,今年公司将持续加大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力度,将津逮®CPU导入到更多的终端用户及应用领域,努力实现该产品线销售收入较2023年大幅增长。”

        相关产品销售收入下滑

        2023年,全球芯片进入去库存周期,服务器及计算机市场也面临需求下滑。2023年澜起科技互连类芯片产品线实现销售收入21.85亿元,较2022年下降20.11%;而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仅实现销售收入0.94亿元,较2022年下降90.01%。

        据了解,目前,津逮®服务器CPU品牌及产品产权归澜起科技所有。澜起科技在上市之初曾透露,英特尔通用CPU内核芯片在津逮®服务器成本中的占比在90%左右。这也导致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毛利率常年维持在10%至20%之间。公司一直希望该业务通过规模销售实现毛利润增长。

        从过往销售情况来看,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于2021年实现规模销售,并在2021年、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8.45亿元、9.37亿元,增长迅猛。但公司与英特尔之间关联交易金额却一路下滑。

        根据澜起科技2021年12月9日发布的公告,公司预计与英特尔在2022年度交易金额为25亿元;而实际上,公司与关联交易方2022年实际发生的交易金额仅为7.98亿元。随后,澜起科技于2023年2月份公告称,预计与关联交易方英特尔交易金额累计不超过10亿元;公司2023年年报则显示,实际交易金额仅1.098亿元。

        对此,澜起科技曾提示,实际执行情况和客户订单、原材料供应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与预计金额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公司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津逮®CPU业务发展初期需求并不稳定。2023年,受行业去库存等因素影响,平台产品线需求下降,相关市场的需求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相关产品线短期收入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预计一季度营收超7亿元

        面对行业去库存的经营压力以及津逮®服务器销售低迷,自2023年开始,澜起科技将发展重点放在互连类芯片产品线以及与AI场景的结合上,尤其是推进DDR5的子代迭代。

        据澜起科技介绍,随着支持DDR5第二子代内存产品(支持速率5600MT/S)的主流服务器CPU上市,DDR5内存接口芯片的子代迭代已正式开启,公司的DDR5第二子代RCD芯片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规模出货,并在2023年第四季度出货量保持增长。同时,公司于2023年10月份在业界率先试产DDR5第三子代RCD芯片,并于2024年1月份推出DDR5第四子代RCD芯片。

        澜起科技于4月10日晚间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7.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7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0亿元至2.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65倍至11.17倍。其中,互连类芯片产品线销售收入约为6.95亿元。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销售收入约为0.39亿元。

        澜起科技表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内存接口芯片需求实现恢复性增长,公司部分新产品开始规模出货,推动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收入及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一位芯片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澜起科技在内存接口芯片业务上有所积累,因此在今年实现恢复性增长,符合市场预期。但受PC需求疲软拖累,整体CPU市场销售不振,津逮®服务器平台产品线想要取得较好表现,比较困难。”

]]>
2024-04-11 11:11: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00.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1/661755a33ee22.png
电鳗财经|汉邦科技IPO:研发费用率下降 2.9亿募资补流 六总经理年薪超500万/html/2024/04/161997.html

        《电鳗财经》文 / 李炳瑶

        1月26日,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邦科技)沪交所科创板IPO接受了问询,并于3月31日因更新财务数据而中止了上市进程。招股书显示,汉邦科技是一家以色谱技术为核心,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为制药、生命科学等领域提供专业的分离纯化装备、耗材、应用技术服务及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阅读该公司提供的上市资料时,《电鳗财经》注意到,此次IPO,汉邦科技计划用2.9亿元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而近年该公司的几位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年薪合计超过500万元。与此同时,报告期内,该公司的研发费用率逐年下降,仅为其销售费用率的一半。此外,该公司正身陷一起专利侵权案中,未来可能面临败诉的风险。

        2.9亿募资补流 六总经理年薪超500万

        招股书显示,此次IPO,汉邦科技计划募集资金9.8亿元,其中2.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总募集资金的30%左右。

        截至最新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张大兵直接持有汉邦科技31.67%股份,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另外,张大兵通过淮安集智、淮安集才和淮安集礼分别控制公司2.94%、2.67%、1.30%股份,合计控制公司 38.58%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报告期内,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

        从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汉邦科技的高管薪酬总额分别为547.97万元、710.06万元、956.94万元和555.11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8%、175.31%、21.29%和15.96%。

        2022年,汉邦科技的董事长张大兵的薪酬为74.31万元,其董事、副总经理李胜迎的薪酬为141.48万元,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汤业峰的薪酬为65.36万元,其副总经理金新亮的薪酬为71.61万元,副总经理李根水的薪酬为76.71万元,副总经理严忠的薪酬为71.58万元。由此可见,该公司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人的薪酬总额超过500万元。

        研发投入占比连年下降 仅为销售费用一半

        在高管拿着高昂薪酬的情况下,汉邦科技的研发费用在“原地踏步”甚至出现一度下降。报告期内,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35%、6.88%、6.02%和5.71%,研发投入占比在逐年下降。

        而且,汉邦科技的研发费用率明显落后于同行可比公司,报告期内,该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28%、10.10%、9.89%和10.99%,基本保持稳定。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汉邦科技已取得境内发明专利27项、境外发明专利9项,均与该公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满足“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的要求。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汉邦科技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829.92万元、4708.82万元、5806.93万元和3956.39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67%、14.69%、12.05%和13.09%。由此可见,汉邦科技的销售费用远超该公司的研发费用。

        而且,与同行可比公司对比,汉邦科技的销售费用率明显较高。报告期内,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8.82%、10.28%、10.08%和11.01%。这一点与该公司研发费用率明显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情况不同。该公司的销售费用几乎为研发费用的两倍。

        在该公司的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只占比最大,报告期内,占比分别为56.98%、60.95%、57.77%和51.15%,同期职工薪酬金额分别为2182.42万元、2870.05万元、3354.67万元和2023.64万元。

        2022年,汉邦科技的销售人员数量为117人,由此可以计算得出,当年该公司的销售人员的平均年薪为28万元左右。而同期,该公公司研发人员为114人,研发人员平均年薪为14万元左右。

        由此可见,该公司的研发人员的年薪仅为销售人员年薪的一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第二大的是业务招待费用,报告期内,该项费用在销售费用中的占比分别为11.73%、13.08%、15.74%和15.2%。

        身陷专利侵权诉讼

        招股书显示,汉邦科技此次科创板IPO引用的标准为:公司符合并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 2.1.2 条第(一)项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 5,000 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作为即将登陆科创板的公司,汉邦科技并没有选择与研发投入相关的标准。截至2023年末,汉邦科技已取得发明专利27项、境外发明专利9项。招股书显示,汉邦科技最近取得的一项发明专利的时间是在2022年3月。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汉邦科技与Cytiva公司存在两起专利侵权诉讼。

        招股书显示,汉邦科技自2017年开始生产销售“自动轴向压缩层析柱”(ACC系列自动层析柱),并通过参加展会以及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渠道许诺销售。

        原告Cytiva认为公司的自动轴向压缩层析柱(ACC系列自动层析柱)侵犯了其在中国申请的“柱装填方法”和“色谱柱”的两项发明专利,要求公司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侵犯其发明专利权的产品,并就“柱装填方法”专利侵权事项赔偿Cytiva经济损失500万元、其他合理开支50万元,就“色谱柱”专利侵权事项赔偿Cytiva经济损失500万元、其他合理开支100万元。

        截至2023年末,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对上述两起专利侵权诉讼作出一审判决。对于“柱装填方法”专利侵权案件(专利侵权案1),法院认为汉邦科技不构成对涉案发明专利权的侵犯,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对于“色谱柱”专利侵权案件(专利侵权案2),法院认为汉邦科技构成侵权,判决汉邦科技自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侵害原告Cytiva享有的“色谱柱”发明专利权产品的行为,并赔偿Cytiva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合计340万元。

        随后,就专利侵权案1的判决,Cytiva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就专利侵权案2的判决,汉邦科技与Cytiva均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若专利侵权案2的二审判决仍认定汉邦科技构成侵权,则公司可能需向Cytiva支付合计不超过600万元的赔偿款,并可能无法继续销售侵害Cytiva享有的“色谱柱”发明专利权的产品,汉邦科技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可能因此受到不利影响。

]]>
2024-04-11 08:58: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97.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1/thumb_320_180_661735727b193.png
明冠新材核心产品跌价上市首亏2387万 市场不及预期定增募投项目进度仅31.79%/html/2024/04/161989.html

        光伏产业内卷加剧,明冠新材(13.700, -0.60, -4.20%)(688560.SH)上市三年首次出现亏损。

        4月8日,明冠新材披露年度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6亿元,同比减少19.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净利润,下同)亏损2387.54万元,同比减少122.7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下同)亏损3586.43万元,同比减少137.42%。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光伏行业整体产能扩张,行业竞争加剧,明冠新材的光伏背板主营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毛利率大幅下降。2023年,明冠新材的核心产品太阳能(5.330, -0.06, -1.11%)电池背板实现营业收入7.51亿元,同比减少31.27%;毛利率12.25%,同比减少11.23个百分点。

        由于市场不及预期,明冠新材放缓了太阳能电池板产能投建速度。截至2023年末,公司2022年定增募投项目中,明冠锂膜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铝塑膜建设项目的投资进度仅为3.74%,而该项目计划在2024年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包括上述项目在内,截至2023年末,明冠新材定增募投项目整体投资进度为31.79%。

        上市三年首次陷入亏损

        据了解,明冠新材定位于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主营业务为新型复合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太阳能电池背板、铝塑膜、特种防护膜、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等。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IPO之前,伴随着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明冠新材盈利能力呈高速增长趋势。

        同花顺(122.540, -4.59, -3.61%)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明冠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95亿元、8.67亿元、9.46亿元,同比增长48.22%、45.77%、9.11%;净利润3721.16万元、8849.51万元、1.05亿元,同比增长45.2%、137.82%、18.54%;扣非净利润3225.99万元、7852.56万元、8109.01万元,同比增长43.31%、143.42%、3.27%。

        2020年12月,明冠新材在科创板上市。上市首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明冠新材业绩增速放缓,次年快速回温。

        2020年至2022年,明冠新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19亿元、12.89亿元、17.42亿元,同比增长-2.87%、40.33%、35.1%;净利润1.05亿元、1.23亿元、1.05亿元,同比增长0.56%、16.53%、-14.66%;扣非净利润7133.07万元、9417.99万元、9584.41万元,同比增长-12.04%、32.03%、1.77%。

        2023年以来,光伏行业市场竞争加剧,明冠新材盈利能力出现波动。

        年报显示,2023年,明冠新材实现营业收入13.96亿元,同比减少19.82%;净利润亏损2387.54万元,同比减少122.76%;扣非净利润亏损3586.43万元,同比减少137.42%,为公司自2020年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

        若从单季度来看,明冠新材已连续两个季度亏损。2023年四个季度中,明冠新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1亿元、4.35亿元、3.3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4.65%、-18.41%、-26.59%、-38.7%;净利润1942.7万元、3347.31万元、-749.93万元、-6927.63万元,同比减少41.84%、44.95%、118.56%、133.14%。

        值得一提的是,明冠新材对合并报表范围内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各类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合同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商誉等相关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资产减值测试后,2023年第四季度共计提资产减值准1848.46万元,导致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合并报表税前利润总额减少1848.36万元,并相应减少报告期末所有者权益。

        太阳能背板及铝塑膜销量下降

        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均是明冠新材业绩出现首亏的主要原因。

        据明冠新材介绍,2023年,光伏组件封装材料市场价格竞争加剧和双玻组件占比的快速提升,对太阳能电池背板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压力,导致背板销量同比增长不及预期。而封装胶膜市场增速较快,但因胶膜产能增速大于需求而带来的价格竞争尤为严峻,胶膜收入增速不及销量增长,导致公司营业收入未能与销量保持同比例增长。市场价格的激烈竞争,影响各光伏组件封装辅料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量增收但不增利的现状。

        明冠新材称,2023年,光伏行业整体产能扩张,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光伏背板主营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毛利率大幅下降;铝塑膜市场需求不足,公司铝塑膜业务销量、销价下降较大;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影响,公司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等存货计提了相应存货减值损失等因素影响,导致公司业绩出现亏损的情况。

        年报显示,2023年,明冠新材的主要产品中,太阳能电池背板销量为957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7.6%,营业收入为7.61亿元,同比减少31.27%,毛利率12.25%,同比减少11.23个百分点。

        同期,公司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的销量为63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4%,营业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97.41%,毛利率2.36%,同比增加1.46个百分点。铝塑膜的销量为461.3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5.54%,营业收入5794.44万元,同比减少46.73%,毛利率-25.22%,同比减少29.35个百分点。

        明冠新材称,公司主要产品太阳能电池背板、胶膜和锂电池铝塑膜行业内卷严重,价格竞争加剧,背板、胶膜销售价格出现同比25%—28%的降幅,铝塑膜销售价格降幅为17.7%。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明冠新材放缓了产能扩建速度。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9月明冠新材定增募资16.75亿元,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募资净额约为16.56亿元,分别投入到明冠锂膜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铝塑膜建设项目、嘉明薄膜公司年产1亿平方米无氟背板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截至2023年末,上述三大定增募投项目计划分别投入募集资金9.3亿元、4.16亿元、3.09亿元,已分别投入募集资金3483.58万元、1.8亿元、3.12亿元,投资进度分别为3.74%、43.2%、100.79%,整体投资进度为31.79%。其中,明冠锂膜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铝塑膜建设项目未达到计划进度原因系市场不及预期,放缓投资所致,该项目计划在2024年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
2024-04-10 14:11: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89.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62e7443dd6.png
需求下滑竞争加剧 生益电子去年亏损/html/2024/04/161985.html

        自2021年分拆上市以来,生益电子首次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年报数据显示,生益电子2023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其中,实现营业收入32.73亿元,同比下滑7.40%;归母净利润亏损2499.36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366.49万元,均由盈转亏。公司主要产品PCB(印制电路板)的毛利率为11.13%,比上年同期减少10.11个百分点。

        4月9日下午,生益电子举行业绩说明会,对于净利润亏损的主要原因,公司董事长邓春华在会上表示:“公司的PCB产品主要聚焦通讯、服务器、汽车电子等领域,受2023年全球通讯领域PCB产品需求下滑、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整体下降。公司为保持市场份额,适时调整价格,通讯领域PCB产品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同时,东城四期项目投产并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公司整体产能未充分利用,产品单位成本较高,从而导致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

        生益电子是生益科技的子公司,2021年“A拆A”登陆科创板。从业绩表现来看,2020年至2023年,生益电子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9亿元、2.64亿元、3.13亿元、-2499.36万元。从股价走势来看,生益电子已跌破每股12.42元的发行价,截至2024年4月9日收盘,公司股价为8.69元/股。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根据Prismark的报告,2023年PCB行业产值衰退15%左右。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收盘,已有13家A股PCB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业绩,13家企业归母净利润整体下滑23.32%。其中,生益电子以107.99%的下滑幅度超过平均水平。

        在本次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就“2023年连续多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等内容进行提问。生益电子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唐慧芬表示,几位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未对公司整体研发创新能力、持续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实质性影响,2023年公司新增认定核心技术人员。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投入,重点聚焦224G高速技术、新平台服务器及AI服务器、车载域控制器等领域的相关技术研发。

        对于2024年的规划,邓春华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将持续优化订单结构,并积极完善全球区域布局,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渗透度。同时,持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质量管控能力等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PCB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市场趋势,尤其是人工智能服务器和汽车电子等领域高端PCB产品需求的增长。”

]]>
2024-04-10 11:17: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85.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6056877642.png
电鳗财经|艾柯医疗IPO“穷疯了”:亏损2.28亿现金流缺2.52亿募资超总资产1.16倍/html/2024/04/161961.html

        《电鳗财经》文/林妍

        今年1月16日,艾柯医疗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艾柯医疗”)科创板IPO,披露了交易所的问询回复报告。3月31日,艾柯医疗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公司IPO进程状态变为“中止”。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艾柯医疗累亏2.28亿,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缺口达2.52亿元。此次拟募资10.39亿元,数额是其目前4.8亿总资产2.16倍。

        《电鳗财经》经调查研究发现,公司此次IPO招股书存在很多疑点,尤其是业绩亏损以及匆忙上市补“窟窿”的样子,让人充满疑惑。这样的公司一旦上市,会给市场带来什么?

        业绩毫无生机

        在资本市场,最新的退市规定主要在财务类退市指标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其中取消了“连续三年亏损”的退市指标,改为“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一个亿”的双重指标。即便如此,人们对连续三年亏损的企业都会避而远之。然而,报告期内持续亏损三年的艾柯医疗却要发起上市。近几年,监管层一直在号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如此持续亏损的公司能否逆流而上?

        据招股书,2020-2022年,艾柯医疗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0、0、89.15万元,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同时净利润分别为-3,572.44万元、-8,945.01万元和-10,265.42万元,三年合计亏损超2亿元。公司目前几乎零营收、连续亏损。

        至于亏损的原因,艾柯医疗在招股书中一笔带过,称“公司仍主要处于医疗器械研发及商业化筹备阶段,发行人因持续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导致发行人累计未弥补亏损不断增加。 ”

        既然目前的大量研发还不能确定有实质的成果或收益,为什么急于上市,将风险甩给投资者呢?艾柯医疗的解释似乎有点苍白无力,目前行业内公司很多早已实现商业化及规模化营收。如惠泰医疗、微电生理、心脉医疗、微创脑科学等,营收、净利等很多均以亿计算。而且,艾柯医疗的核心产品实际上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也已经有很多竞品,并非具有多么领先的技术优势。

        在招股书中,公司明确,未来,公司可能因市场环境变化、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原辅材料价格上升、用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而导致毛利率水平波动甚至下降,从而可能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还罕见发布了“退市风险”,称若公司自上市之日起第4个完整会计年度已上市产品销售不达预期且在研产品无法取得上市批准或取得上市批准时间较发行人预期出现推迟,则可能触发科创板退市规则,股票直接终止上市。

        由此可见,艾柯医疗此次科创板IPO并没有太大信心,一是持续亏损且还看不到盈利的趋势;二是即便勉强上市融资了,也未必能持续4年达标,从而再退市。一圈下来,公司能融资,解开资金的燃眉之急,但受伤的是投资者,莫名其妙被割韭菜。而这不符合证监会一直在倡导的“投资者为本”的理念。

        匆忙上市只为解燃眉之急

        据《电鳗财经》观察,由于连年亏损,艾柯医疗目前选择的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此标准下公司的预估值必须达到40亿元以上。但2021年12月公司的估值才14.37亿元,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公司的估值就超过了40亿元,估值增长超25亿元,这一近两倍超常规增长也引发了市场人士的质疑。

        在招股书中,同类公司的数据更能印证艾柯医疗估值的虚增:心脉医疗的营收、净利连年增长,且净利润多年近亿元,即便如此,心脉医疗IPO预估值也才35亿元左右。艾柯医疗为何在营收几乎为0、三年连续亏损的情况下估值超40亿元?

        市场高度质疑:为了能达到科创板的上市标准,艾柯医疗费劲了心机,在估值上动起了歪脑筋。

        实际上,艾柯医疗的上市就为了尽快弥补资金危机。

        艾柯医疗招股书披露,公司再报告期内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861.03 万元、-8,943.38 万元及-12,359.80 万元。成功上市前,公司的营运资金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如经营发展所需开支超过自身经营积累及可获得的外部融资,将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

        截至报告期末,艾柯医疗货币资金余额为2.98 亿元,合并资产负债率为 12.51%,短期偿债能力良好,但如公司无法在未来一段期间内取得盈利或筹措到足够资金以维持营运支出,公司将被迫推迟、削减或取消部分研发项目,影响在研产品的商业化进度,从而对发行人业务前景、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艾柯医疗的资金危机已经跃然纸上。公司此次IPO拟募集资金10.39亿元,将全部用于“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建设项目”“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研发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在回复交易所的问询中,艾柯医疗称,2020年只2023年上半年,,发行人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分别为36,700.00万元、17,300.00万元、5,000.00万元和0.00万元,卖出金额分别为13,953.29万元、19,368.77万元、27,145.21万元和0.00万元;2020年,发行人债权投资购买金额为3,007.80万元,报告期内卖出金额分别为8.01万元、110.82万元、1,083.49万元和2,021.39万元。

        这让人几乎无法看懂了:艾柯医疗在经营性现金流大量失血的背景下,却拿出数亿元进行了理财。谁能保证,艾柯医疗IPO募资也会用到研发项目中?

        父子控股或在“中饱私囊”

        年年业绩持续亏损,现金流持续失血,但艾柯医疗不变的是父子高度控股。

        据艾柯医疗招股书,本次发行前,吕树铣、吕怡然父子直接持有公司4.64%的股份,通过上海蔼祥、北京艾驰、上海远霁间接控制公司 39.76%的股份,吕树铣、吕怡然父子合计控制公司 44.40%的表决权,且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持公司实际的经营管理,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本次发行后,吕树铣、吕怡然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具有直接影响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能力。

        艾柯医疗提示风险时表示:如果实际控制人通过行使表决权或其他方式对公司经营和财务决策、重大人事任免和利润分配等方面实施不当控制,可能会给公司及中小股东带来一定的风险。

        《电鳗财经》观察到,虽然没有所谓的“掏空式分红”,但吕树铣、吕怡然父子的资本游戏玩得很溜。

        招股书显示,成立以来艾柯医疗经历了七次增资及两次股权转让,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增长至4308万元,总资产规模同样有所增长。增资价格更是从以1元/注册资本暴涨至90.90元/注册资本,其外部股东包括比邻星创投持、博远资本、红杉中国、华盖资本、泰康保险等。

        2020年8月,增资方红杉瀚辰、华盖信诚以21.79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分别认缴458.85万元、91.77万元注册资本;2020年12月,增资方红杉瀚辰、华盖信诚、泰康人寿以54.48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分别认缴275.31万元、91.77万元、91.77万元注册资本;2021年5月,艾柯医疗员工持股平台北京艾驰以1元/注册资本的价格认缴198.03万元;2021年12月,艾柯医疗又进行了一次高价增资,增资方人保基金、泰康人寿以90.90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分别认缴198.0300万元、55.0083万元注册资本。一年后的2022年12月,艾柯医疗又一员工持股平台上海远霁以1元/注册资本的价格认缴94.79万元,仅是此前人保基金和泰康人寿增资价格的1.10%。

        市场质疑,缘何在员工平台能以超低价突击入股?与实控人是什么关系?

        研发能力虚弱还吝于投入

        在阐述业绩的亏损是,艾柯医疗表示公司在医疗研发方面投入较大也是一个重要亏损原因。

        据招股书所示,报告期内,艾柯医疗的研发费用支出分别为2686.83万元、6751.42万元、5772.19万元,也正是因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才符合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艾柯医疗在2020年、2021年并没有产生营业收入,2022年营业收入仅90.09 万元;而2022年的研发投入虽然下降,但仍有5772.19万元,于是出现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6407.14%(招股书披露此比例为6,406.87%)。

        与同类公司相比,艾柯医疗的研发费用最低。以2022年为例,惠泰医疗、心脉医疗、微创脑科学、归创通桥、心玮医疗几家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亿元。招股书中列出的可比公司中,仅微电生理一家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在1亿元以下,为7693万元。和上述同行相比,艾柯医疗那区区的5772万元研发投入金额很不起眼了。显然,公司在行业中并没有研发投入上优势,甚至至目前还处于行业垫底的位置。

        市场人士还质疑,从研发投入来说,艾柯医疗所称的领先同行的技术优势或许有夸大其词之处。因为按照招股书显示,公司2022年的研发费用较2021年还下降了14.5%。在研发费用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却持续取得领先同行的技术优势,确实令人无法理解。

        招股书还显示,艾柯医疗有6项核心技术,如支架输送系统结构设计技术、激光雕刻支架设计及制造技术等,并且列示了6项技术的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但没有用具体的数据来证明比同行公司具备哪些明显的技术优势。

        如此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上市,意味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也将更多风险带给市场。

        董事长集中控股身缠百条风险

        根据招股书,吕树铣、吕怡然父子合计控制公司 44.40%的表决权,且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业内人士称,一直以来,股权集中、“一股独大”被视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绊脚石。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如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某一自然人或者家族,公司治理结构弱点将更加突出。艾柯医疗的“一股独大”做得更为极致。如果吕树铣、吕怡然父子通过行使表决权对公司的人事安排、经营决策、投资担保、资产交易、章程修改和分配政策等重大决策予以不当控制,则存在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风险。如此一来,怎能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会否有利益输送行为发生?

        另据天眼查显示,吕树铣目前有7条任职信息,担任股东4家,担任高管6家,且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多达3家。其周边风险3条,预警提醒有95条。

        周边高风险方面,其曾担任高管的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因合同纠纷而被起诉;曾担任高管的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在买卖合同纠纷类案件中被文书内容提及。

        《电鳗财经》将持续关注艾柯医疗IPO进展。

]]>
2024-04-10 08:16: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61.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thumb_320_180_6615d9fe04579.png
爱康生物逾一年多未回复IPO首轮问询 短期业绩暴涨或受益新冠类产品/html/2024/04/161954.html

        3月31日,深圳市爱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爱康生物”)因财报数据未更新中止IPO。《经济参考报》记者研读招股书等公开资料发现,爱康生物IPO报告期(指2019 年度、2020 年度、2021 年度及2022年1-3月,下同)内,存在因受益新冠类产品而导致短期业绩暴涨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核酸检测业务“退潮”,爱康生物近年业绩或存在波动甚至下滑风险。

        《经济参考报》记者同时注意到,爱康生物申报科创板IPO于2022年9月29日被受理,2022年10月28日收到首轮问询函。截至目前已近一年半时间过去了,但爱康生物依然没有回复第一轮问询。而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44条规定,“发行人及其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回复本所审核问询的时间总计不超过三个月”。某券商医药组投行人士分析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一些公司层面问题被交易所卡着了,所以一直加期。“譬如一些新冠防控期间收入暴涨,防控措施结束后收入又下跌的核酸检测相关概念公司,这类企业交易所可能不想让他们上,但又因没有明确规定就一直卡着,保荐机构只能不断加期,保持和交易所沟通,等待交易所松口”。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对于这类企业,监管层会重点关注其业绩稳定性和增长性,特别是近两年的业绩情况对其上市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新冠类产品助力短期业绩暴涨

        招股书显示,爱康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主要产品包括仪器类的酶免仪、血型分析仪、核酸提取模块等;试剂类的血型卡试剂、化学发光试剂和新冠胶体金试剂;耗材类的吸头、微孔板等。

        报告期内,爱康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9亿元、3.70亿元、3.97亿元和1.01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112.68万元、7483.38万元、5594.82 万元以及1722.0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爱康生物自2020年开始营业收入出现整体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核酸提取模块收入在 2020年迎来爆发式增长,进而导致其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扣除核酸提取模块产品的影响后,报告期内爱康生物收入分别为2.37亿元、2.91亿元、3.46亿元和0.95亿元,毛利分别为1.51亿元、2亿元、2.31亿元和0.6亿元。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在剔除核酸提取模块产品收入后,爱康生物营业收入呈小幅上涨趋势。但是该数据没有剔除新冠检测试剂类产品的影响,若进一步剔除新冠检测相关试剂收入影响,爱康生物营业收入增幅将进一步下降。

        报告期内,爱康生物试剂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 753.42万元、1600.69万元、3408.79万元和1782.2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3.15%、4.33%、8.60%和 17.60%。报告期内,除新冠相关试剂外其他试剂销售金额分别为 753.42万元、1411.32万元、2726.69万元和 844.60万元。

        新冠类产品收入暴涨后又暴跌

        疫情防控直接影响到爱康生物核酸提取模块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收入规模,随着防控“退潮”,其核酸提取模块相关收入也开始大幅下滑。

        从核酸提取模块毛利率的变化情况,也能看出爱康生物新冠相关业务开始“退潮”。报告期内,爱康生物的核酸提取模块毛利率分别为53.43%、58.52%、55.13%和57.00%,核酸提取模块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10.94万元、11.03万元、10.36万元和10.91万元。

        其中,2020年,爱康生物核酸提取模块毛利率较2019 年提升5.10个百分点,主要系新冠影响需求提升后导致产量提升摊薄了固定成本和人工费用,单位成本下降10.39%。2021年,核酸提取模块毛利率较2020年又下滑3.40个百分点,主要系市场竞争激烈,爱康生物给予客户一定销售折扣,单位售价降低6.07%。

        报告期内,爱康生物核酸提取模块销售收入为273.54万元、7952.12万元、5078.08万元和567.55万元,占仪器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0%、26.48%、17.50%和 9.72%。可以看到,核酸提取模块因为防控政策的调整出现了短期的暴增,后又快速暴跌。

        爱康生物坦言,新冠对其业务经营和盈利能力造成波动影响。而爱康生物前五大客户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爱康生物2019年前五大客户,主要是采购其酶免疫、加样系统、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和血型分析仪的企业。但到了2020年,圣湘生物(000910.SZ)和上海仁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仁度生物”)出现在了爱康生物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并一举成为了第一和第二大客户,均向爱康生物采购核酸提取模块,金额分别为5109.52万元和2820.84万元,占爱康生物主营业务收入的13.8%和7.62%。

        2021年,圣湘生物依然是爱康生物第一大客户,采购了3367.78万元的核酸提取模块产品,占爱康生物主营业务收入的8.48%。仁度生物则从爱康生物上一年第二大客户降为第三大客户,采购了2062.45万元核酸提取模块,占爱康生物主营业务收入的5.19%。2022年第一季度,仁度生物继续下降为爱康生物第四大客户,仅向爱康生物采购了446.17万元的产核酸提取模块,圣湘生物则退出前五大客户名单。由此可见,爱康生物来自防控带来的核酸检测方面的收入自2021年开始不断下滑。

        核心产品未来市场规模或遇“天花板”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仪器类产品是爱康生物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公司仪器类产品收入分别是1.82亿元、3.00亿元、2.90亿元和0.58亿元,收入占比分别是76.31%、81.28%、73.18%和57.66%,其中酶免仪和血型分析仪是两大核心产品。

        报告期内,爱康生物酶免仪产品收入分别为10126.19万元、15139.91万元、12656.07 万元与2545.7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42.34%、40.97%、31.92%、25.14%。2021年酶免仪产品收入开始出现下滑,下滑幅度达16.41%,销量则同比下滑17.40%。

        报告期内,爱康生物血型分析仪收入为3747.86万元、3118.37万元、4154.63万元和925.82万元,占其营业收入的20.54%、10.38%、14.32%和15.86%。其中,2020年血型分析仪收入下滑。从血型分析仪的销售数量来看,2019年至2021年也持续下滑,分别售出174台、118台、81台。而针对2021年血型分析仪收入回升,招股书显示,主要系Metis系列血型分析仪单价较高,而2021年Metis系列产品销售占比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爱康生物的这两款主营产品未来市场规模并不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我国全自动酶免仪市场规模为4.74亿元,2021年至 2025年预测复合增长率为6.9%,预测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仅为6.83亿元。

        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我国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市场规模为3.66亿元,2021年至 2025年预测复合增长率为6.1%,按此推算到2025年市场规模仅为4.64亿元。

        记者同时注意到,爱康生物两款核心产品2022年一季度的毛利率较2021年度均出现下降。其中,全自动酶免仪仪毛利率较2021年下滑2.93%,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毛利率较2021年下滑6.16%。

        值得注意的是,据招股书披露,化学发光法在检测灵敏度、探测范围上更具优势,近年来在免疫诊断市场份额高速增长,已超过酶联免疫法并成为免疫诊断领域第一大检测方法。业内人士认为,化学发光法未来很可能会逐渐替代酶联免疫法,而这或将进一步影响爱康生物的核心产品的市场。

        对爱康生物来说,核心产品未来市场规模或遇“天花板”,同时也面临收入下滑的考验。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爱康生物既没更新2023的财务数据,也没更新2022年的财务数据。爱康生物的业绩是否还具有稳定性和增长性?市场正在等待其披露2022年和2023年的业绩情况。《经济参考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致电致函爱康生物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未有回复。针对爱康生物IPO存在的相关问题,《经济参考报》将持续予以关注。

]]>
2024-04-09 16:09: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5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9/6614fa5a0068d.png
理工导航溢价349%收购遭问询 9成收入依赖大客户净亏2254万/html/2024/04/161952.html

        前脚披露收购意向,后脚理工导航就收到问询函。

        近日,理工导航(688282.SH)披露公告称,拟以收购股权及增资方式取得石家庄宇讯电子有限公司(下称“宇讯电子”)50.60%股权,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此次交易总价款合计约1.27亿元,标的资产溢价率超349%,且交易对方承诺标的公司2024—2026年扣非前后孰低的归母净利润累计不低于6000万元,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超45%。

        随后,上交所向理工导航下发问询函,要求说明业绩承诺的可实现性、业绩承诺期净利润增速较快的合理性等。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理工导航高溢价收购遭问询不是第一次,去年9月,理工导航高溢价收购航天新世纪51%股权也遭问询,该交易溢价率高达572.86%。

        频繁高溢价收购背后,理工导航经营业绩陷入滞缓。2023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只有0.22亿元,同比下降89.37%,归母净利润为-2254.35万元,同比下降140.40%,由盈转亏。

        而且,理工导航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极高。2022年,公司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高达98.28%。

        两度高溢价收购遭问询

        4月2日,理工导航宣布,将以收购股权及增资方式取得石家庄宇讯电子有限公司的控制权。其中,将以5000万元认购对应标的公司新增注册资本250万元的股权,以7650万元受让交易对方合计持有的对应标的公司注册资本382.50万元的股权,合计以12650万元的总价款取得宇讯电子50.60%股权。标的公司将成为理工导航的控股子公司。

        根据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收益法评估结果显示:宇讯电子在评估基准日2023年11月30日的所有者权益账面值为4676.22万元,对应全部权益价值为21000.00万元,评估增值16323.78万元,增值率为349.08%。

        据了解,宇讯电子主要产品包括微波通信、卫星导航、电子对抗、相控阵雷达等相关领域设备系统中的部件、组件产品,系高新技术企业。

        宇讯电子2022年实现净利润864.59万元,2023年1—11月实现净利润1263.04万元,同比增幅约46%。交易对方承诺标的公司2024—2026年扣非前后孰低的归母净利润累计不低于6000万元,2024—2026年分别不低于1300万元、1950万元、2750万元,复合增长率超45%。

        理工导航表示,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与标的公司可以在产品、技术研发、发展资源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发布公告次日,理工导航公告,收到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要求公司核实并补充披露关于标的公司业务及协同效应、标的公司经营业绩及业绩承诺、标的公司评估、标的公司应收账款、标的公司往来款、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过渡期损益等事项。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理工导航高溢价收购遭问询不是第一次。去年9月6日,理工导航披露对外收购意向,公司拟收购重庆航天新世纪卫星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并取得其控制权,标的公司整体估值预估不高于3.875亿元,其51%股权对应的交易价格约为1.98亿元。此次交易中的溢价率高达572.86%。随后公司也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公司股权收购事项的问询函。

        营收利润双降依赖大客户

        公开资料显示,理工导航成立于2012年,公司致力于研究和发展高精度惯性导航及精确制导控制技术,主要从事惯性器件、惯性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组合导航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

        理工导航于2022年3月登陆科创板,上市前,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至2021年,理工导航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由9267.81万元、2136.46万元增长至3.18亿元、7307.28万元。

        然而,公司上市当年就遭遇“滑铁卢”,营收利润双降。2022年,理工导航的营业收入下滑至2.05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至5580.26万元。

        到2023年,公司业绩进一步下滑,营业收入近0.22亿元,同比下降89.37%,归母净利润为-2254.35万元,同比下降140.40%,由盈转亏。

        业绩大降与下游客户的需求变化相关,一直以来理工导航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极高。2022年,理工导航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高达98.28%。理工导航也曾多次提示,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存在与现有客户合作关系发生不利变化或客户需求变动导致公司业绩大幅度下滑的风险。

        理工导航表示:“目前正在拓展航空、航天、兵器等不同领域及客户,且已经有一定成果,预计未来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会减少。”

]]>
2024-04-09 15:07: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5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9/6614ea043482c.png
奥比中光2023年亏损2.76亿元 发力“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 研投同比降逾两成/html/2024/04/161943.html

        (4月8日)晚间,奥比中光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其实现营收3.62亿元,同比增加2.84%;实现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减亏4.8%;实现扣非净利润-3.2亿元,同比减亏4.2%。

        按单季度来看,奥比中光2023年各季度分别实现营收0.61亿元、1.04亿元、0.94亿元、1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68亿元、-0.72亿元、-0.52亿元、-0.84亿元;分别实现扣非净利润-0.84亿元、-0.85亿元、-0.68亿元、-0.86亿元。

        对于2023年度业绩仍继续亏损的原因,奥比中光在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下游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各类终端市场表现低迷,回暖不及预期,该公司短期营业毛利规模仍无法覆盖中长期布局投入,2023年度呈现亏损状态。但得益于控本增效措施的顺利推进落地,该公司2023年度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

image

        奥比中光是一家3D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其3D视觉感知技术产品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生物识别领域的线下刷脸支付和核验、智能门锁核身,AIoT领域各类型机器人及工业三维测量领域等。

        奥比中光在年报中提到,截至2023年末,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主要原因系其3D视觉感知技术相关产品目前仅在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该公司收入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该公司按照“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 进行技术研发储备布局,导致短期营业毛利规模无法覆盖中长期布局投入需求。

        根据年报披露,奥比中光2023年度研发投入合计3亿元,同比减少20.96%。同期的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3.56%,同比减少25.17个百分点。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也从2022年末的592人,减少至2023年末的364人,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则从2022年末的44.18万元,上涨至2023年末的53.77万元。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奥比中光与微软和英伟达展开合作。奥比中光在今年3月初的投资者调研中表示,该公司与微软合作的Femto系列新品已于2023年内陆续发布,与英伟达合作开发的3D开发套件Persee N1也于2023年8月正式发布。

        奥比中光与微软合作的Femto产品线涵盖Femto Bolt、Femto Mega、Femto Mega I三款产品,这或将推动奥比中光海外销售收入增长;奥比中光也在调研中称,该公司与英伟达的合作,方便其高效链接英伟达AI应用生态。

        近年来,奥比中光发力“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其在今年3月的投资者调研中称,2023年底,该公司利用语音、语言、视觉-语言大模型,辅以Gemini 2系列深度相机,打造出能够理解和执行语音任务的机械臂1.0,打通了多模态大模型在机械臂上的应用部署baseline,初步探索实现大模型与硬件终端的适配结合。

        此外,奥比中光也在今日(4月8日)晚间发布IPO募投项目延期公告。其在公告中表示,近两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下游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各类终端市场景气度较差,导致该公司3D视觉感知技术市场渗透步伐放缓。

        基于风险管控和发展规划等方面,奥比中光拟将“3D视觉感知技术研发项目”实施期限延长至2025年4月30日。从已披露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末,该项目已投资7.29亿元,占IPO募集资金使用比例的68.95%。

]]>
2024-04-09 10:28: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43.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9/6614a8e136db2.png
募资额“腰斩”!发生了什么?/html/2024/04/161918.html

  4月7日晚间,有着“科创板AI第一股”之称的云从科技抛出了数份公告,其中之一便是其定增方案的二次修订稿。 

  从此次修订方案来看,最大的变化是云从科技将募资额度从过去的36.35亿元砍成18.52亿元,堪称“腰斩”。 

  去年人工智能浪潮席卷A股之时,云从科技顺水推舟推出了定增方案,彼时其股价正处高位。但颇为尴尬的是,时隔一年多,该公司定增方案仍未见落地。 

      多个项目支出缩水、被砍

  对比上一次披露的方案来看,云从科技此次修订稿所显示的发行股票数量并未变化,仍旧为3.11亿股。同时,募投项目也并未变化,仍旧投向其“行业精灵”大模型项目。 

  该项目建设期预计为36个月。云从科技方面称,在该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将根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后按规定程序予以置换。 

  此次主要修订的是定增募资总金额。在上一版方案中,云从科技的总募资金额为36.35亿元,其中有20.94亿元用于研发设备的购置;场地购置和装修费为5.54亿元,其余则为人力资源成本与其他费用。 

  而在此次修订方案中,募资总金额变为了18.52亿元。其中研发设备购置费用降低为14.78亿元,场地购置和装修费直接被砍掉,而人力资源成本与其他费用也大幅调低。 

股价高位抛出定增方案

  云从科技首次抛出定增方案还要追溯到一年前。 

  彼时正值ChatGPT浪潮席卷A股之时,刚上市不到一年时间的云从科技股价迎来高光时刻。从2023年初到当年4月初,云从科技股价涨幅一度超过270%。 

  这一背景下,云从科技顺水推舟抛出定增方案。 

  根据当时方案显示,“行业精灵”项目着眼于在算法层面构建行业大模型,为制造、金融、商业等领域提供智能算法能力,主要投向属于国家行业政策与资金重点支持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 

  其实,当时这一定增方案一度引起质疑。例如,云从科技首发上市时,实际募资总额为17.28亿元,相较于计划募资的37.5亿元打了4.6折,不到一年时间,该公司便开启再融资,且募资金额如此之大。另一方面,去年抛出定增之时,云从科技股价正处于高位。 

  云从科技股价去年4月4日达到最高点44.14元/股,而截至今年4月3日收盘,其股价已经跌至12.63元/股。整整一年时间,云从科技股价跌幅达到71.39%。

  此后,上交所对定增进行了两轮问询,第一轮主要针对募捐项目、收入情况、持续经营能力、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融资规模、财务性投资6个方面情况进行问询。 

  第二轮问询则是主要针对“募集资金项目的商业化落地合理性、对于持续经营能力的不利因素是否消除、营收情况”三大问题。 

  很显然,时至今日,云从科技定增仍未落地。 

       盈利时点或面临推迟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第一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云从科技在其官网上如是介绍。 

  实际上,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商汤科技曾被并称为“AI四小龙”,商汤科技于2021年年底登陆港交所,2022年5月,云从科技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就在去年5月,云从科技加入了“百模大战”,正式对外发布其从容大模型。随后,云从科技又积极在身上贴上“华为标签”。 

  云从科技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一直和华为在研发、产品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特别在联合打造国产化替代产品上,一直在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联合上下游,进行生态共建。 

  同时,在OpenAI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引发关注之时,云从科技还曾对媒体提到,云从科技在视觉方面积累较为深厚,从容大模型已实现利用diffusion、GAN等生成式技术围绕人物图像、人物视频数据进行建模,通过文本和音频实现对图像和视频内容进行生成、控制、编辑。 

  只不过,连续数年的巨亏,令云从科技的手头颇为紧张。2019年至2021年期间,云从科技累计亏损金额达到20.84亿元,平均每年亏损近7亿元。2022年,也就是云从科技上市首年,云从科技亏损进一步扩大,归母净利润-8.69亿元,同比下降37.46%。 

  根据该公司此前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云从科技实现营收6.29亿元,同比增长19.43%,归母净利润仍亏损6.3亿元。连续亏损下,云从科技净资产也在缩水。据业绩快报,云从科技2023年年底净资产为16.22亿元,同比减少了22.52%。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定增方案中,云从科技曾提及,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可能导致公司面临短期内亏损规模扩大、预计盈利时点推迟的风险。在首发上市时,云从科技曾在招股书中表示,预计在2025年实现盈利。 

  不过,此次修订方案中,云从科技仅提及,项目短期内对公司营业收入或毛利水平提高有限,并且商业化落地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此存在募投项目实施后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

]]>
2024-04-08 11:14:00科创板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18.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8/661362571b2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