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快报-电鳗财经-电鳗号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为大家提供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态度的资讯电鳗快报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为大家提供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态度的财经资讯zh-CNTue, 16 Apr 2024 23:01:32 GMTTue, 16 Apr 2024 23:01:32 GMT电鳗快报-电鳗财经-综合门户网站/static/logo.png大参林第二大股东因行贿获刑:子公司被罚400万,信披违规晚了数月/html/2024/04/162077.html

        《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

        大参林(21.880,-0.10,-0.45%)(维权)(603233.SH)近期披露的两份公告都与违法违规及诉讼有关。

        4月12日晚,大参林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法院下发的《刑事判决书》,具体判决如下:

        1,被告单位茂名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犯单位行贿罪,判处罚金人民币四百万元。

        2,被告人柯金龙犯单位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被告单位及被告人决定就上述判决向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截止到公告披露日,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该诉讼涉及茂名子公司历史的批发业务,业务收入规模占比较低,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连锁药店零售业务。

        01

        柯金龙事件信披违规数月

        大参林表示,柯金龙本人目前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不参与公司任何的经营管理事务,本次柯金龙涉及诉讼的事项,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运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本次诉讼的一审判决结果对公司损益影响较小,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运营,但鉴于本诉讼判决尚未生效,公司暂时无法准确判断具体影响。

        与此同时,就在3天前,大参林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以下简称“广东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关于对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柯云峰、柯国强、梁润世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

        《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的主要内容为,公司全资子公司茂名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名子公司)和实际控制人之一、时任董事柯金龙于2023年8月至11月期间分别收到有权机关下发的《立案通知书》《拘留通知书》《起诉书》,茂名子公司和柯金龙因涉嫌单位行贿罪被依法立案和提起公诉,柯金龙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公司在收到上述司法文书后未及时披露,且部分临时公告中的相关信息披露不准确。上述情形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第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十八)项的规定。公司董事长柯云峰、总经理柯国强、董事会秘书梁润世对上述违规情况负有主要责任。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广东证监局决定对公司、柯云峰、柯国强、梁润世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现要求你们于指定日期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我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临江大道3号13楼)接受监管谈话。公司应高度重视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整改,消除违规行为影响,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公司应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内部问责,于收到本决定书30日内向我局提交整改报告、内部问责情况,并抄报上海证券交易所。

        在4月12日晚的公告中,大参林表示,茂名大参林连锁药房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23日收到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原告为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检察院,被告单位为茂名大参林连锁药房有限公司,被告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柯金龙;诉讼机构为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法院。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2024年3月2日披露的《公司关于涉及诉讼的公告》及《公司关于涉及诉讼的补充公告》等相关公告。

        也就是说,从信披时间上看,在去年8月及11月就收到相关立案和公诉信息,而大森林却直到今年3月2日才对外披露。

        02

        2月才刚宣布辞职并感谢

        今年2月9日,大参林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公司董事柯康保、董事柯金龙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为了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决策效率、推动职业经理人化、加快人才梯队的建设,董事柯康保申请辞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职务,同时一并辞去第四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第四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董事柯金龙申请辞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职务,同时一并辞去第四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公司在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新的董事后,尽快召开董事会补选相关专业委员会委员。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柯康保及柯金龙的辞职不会导致公司董事会成员低于法定最低人数,自辞职报告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辞职后柯康保、柯金龙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截至公告披露日,柯康保持有公司无限售流通股1.78亿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5.65%;柯金龙持有公司无限售流通股2.296亿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20.16%。

        天眼查显示,柯金龙目前位列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柯云峰,持股比例为21.30%。

        大参林当时还表示,柯康保、柯金龙在担任公司董事职务期间,勤勉尽责,恪尽职守,董事会对其为公司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换言之,在发表该辞职公告时,柯金龙已经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数月了。

        大参林成立于1999年,由柯云峰、柯康保、柯金龙三兄弟合力创办。大参林即将于4月末日披露2023年年报及今年一季报。

        2023年前三季度,大参林实现营业收入177.23亿元,同比增长19.61%;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增长27.2%。

        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拥有门店12993家(含加盟店3688家),总经营面积80.95万平方米(不含加盟店面积),2023年1-9月,公司净增门店2948家,其中:新开门店1019家,收购门店427家,加盟店1681家,关闭门店179家。

]]>
2024-04-16 10:25: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77.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e32503921.jpg
一季度金融机构被罚6亿:邮储银行、平安人寿被罚力度较大 按揭贷罚单数同比增近八成/html/2024/04/162074.html

        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共收到3171张罚单,合计被罚6.04亿。一季度金融机构罚单呈现逐月减少的趋势,3月处罚金额不到1亿,仅9273.48万元。罚单数量也环比减少22.29%。

        银行业机构为今年一季度被罚最多的金融机构,罚单数量和处罚金额均居前三的银行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4.600,0.01,0.22%),为今年一季度被罚力度最大的两家银行。

        今年一季度罚单数量和处罚金额最多的非银机构均为中国平安(38.510,0.15,0.39%)人寿保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的罚单数量和处罚金额均排第二。

        今年一季度有1家银行机构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西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被西华县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保险公司则以安心财产保险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次数最多,截至4月9日,安心财产保险有45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一、金融业今年一季度被罚总体情况

        一季度国家金融监管局依然是开罚单最多的监管机构,其次是央行,证监会开的罚单数量排第三。从处罚金额来看,国家金融监管局和央行在今年一季度分别罚4.89亿、8430.74万元。

        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处罚呈现逐月减少的趋势,3月罚单、处罚金额分别较2月进一步环比减少22.29%、25.97%。

        银行依然是罚单数量和处罚金额最多的金融机构,其次是保险公司,券商罚单数量排第三。但处罚金额排第三的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其中券商今年一季度收90张罚单,合计处罚金额385.5万,被处罚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投行业务未勤勉尽责/履职尽责不到位、研究业务不规范、从业人员违规炒股、内部控制不健全/不严、代销业务不合规等。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今年一季度收19张罚单,合计处罚金额760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被罚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违规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违规收购非金融机构的正常资产、借收购不良资产名义为企业提供融资等。

        二、银行机构和非银机构今年一季度处罚排行

        1、银行罚单数量:今年一季度领罚单最多的银行为农业银行(4.390,0.02,0.46%),共79张罚单,其次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银行罚单数量排第三。

        2、银行处罚金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排第一,合计处罚金额1778.4万元,齐鲁银行(4.540,-0.01,-0.22%)、中国银行合计处罚金额分别排第二、第三。

        3、非银罚单数量:2023年一季度罚单最多的非银机构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合计领81张罚单,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罚单数量分别排第二、第三。

        4、非银处罚金额:最多的非银机构同样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处罚金额排第二的非银机构同样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处罚金额排第三的非银机构为中国太平洋(3.020,-0.05,-1.63%)财产保险。

        三、大额罚单分析

        202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有6张大额罚单处罚金额超过500万。其中有4张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派出机构开的罚单,2张为央行派出机构开的罚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派出机构开的4张罚单重点处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违规、个人贷款违规、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违规代销、存款业务违规、同业业务违规等,处罚信托公司以多种方式违规承接风险项目、违规为保险公司变相投资单一信托提供通道等。

        央行派出机构开的2张大额罚单重点处罚违反反洗钱法、违反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规定等。

        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收到的最大罚单为齐鲁银行收到的处罚金额1375.13万元的罚单,涉及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小微企业划型管理不到位、贷款管理不到位、同业投资业务管理不到位、违规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结构性存款交易运作和管理不到位、关联交易贷款违规、违规向小微企业收取费用等。

        第二大、第三大罚单均为央行派出机构所开罚单,被罚机构为蒙商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处罚金额893.4万、758.34万。

        大额罚单中涉及违法违规行为最多的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一张处罚金额645万的大额罚单,共涉及18项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违规挪用进房市或股市、小微企业贷款统计数据不真实、住房按揭贷款资金未直接支付至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存款业务管理不到位等。

        农商行中的宁波鄞州农村商业银行收到560万元大额罚单主要是由于违规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违规跨区域开展信贷业务、贷款“三查”不尽职、违规转嫁经营成本等。

        四、今年一季度典型合规问题

        1、今年一季度按揭贷款违规罚单增近8成,重罚按揭贷款未转入监管账户、假按揭、假首付等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有62张罚单涉及按揭,同比增加77%,去年一季度仅35张罚单涉及。按揭贷款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资金未直接支付至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管理不审慎/不到位、办理虚假按揭贷款、购房按揭贷款首付款管理不尽职、向尚未竣工验收的商用房发放个人按揭贷款、违规办理按揭贷款等。

        多家银行因首付款管理不尽职被罚,部分银行向首付款由房地产开发公司垫付的借款人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有的银行员工还因为未发现购房贷款首付款部分来源于信用卡现金分期资金被罚,比如时任中国银行安阳朝阳支行客户经理史红线;甚至未发现借款人按揭首付款未实际缴付,比如时任工行白山民中支行副行长丛阳因此被罚。

        假按揭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一季度有3家银行涉及假按揭,分别为江西银行赣州开发区支行、江西永丰农村商业银行、疏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贷款资金被挪用问题突出,涉及193张罚单近7000万处罚金额

        贷款资金被挪用容易引发风险,被发现后往往被重罚。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一季度涉及贷款资金被挪用的罚单有193张,合计处罚金额近7000万,去年同期相关罚单数量为120张。

        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领域包括房市、股市、购买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产品、转存本行保证金类存款、项目资本金、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同时包括一些更改用途的挪用,比如流动资金贷款挪用于股权投资等

        被挪用进入房地产市场具体还包括被挪用于归还住房按揭贷款或购房、被挪用于购买商铺、被挪用于置换土地出让金、被挪用于缴纳土地保证金等。

        五、金融机构被列为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情况

        1、金融机构被列为被执行人情况

        截至4月9日,金融机构今年一季度共有1284条被执行人记录(部分记录可能最新已撤销,下同)。

        具体细分行业来看:

        银行业今年一季度共有321条被执行人记录,其中农业银行、工商银行(5.460,0.04,0.74%)、盛京银行、中国银行被列为被执行人的次数居前三。

        保险业今年一季度有743条被执行人记录,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次数最多的前三家保险公司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永诚财产保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

        券商一季度共有15条被执行人记录,其中银河证券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联储证券。

        公募基金无被执行人记录,基金销售机构今年一季度有4条被执行人记录,其中北京增财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有3条记录,深圳市锦安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有1条记录。

        私募机构(含私募股权基金、创投等)今年一季度有87条被执行人记录,被列为被执行人次数最多的三家私募为泛海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民生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千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金融机构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情况

        银行业今年一季度有1家机构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西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被西华县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行为具体情形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履行情况为全部未履行。

        保险业今年一季度有15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其中安心财产保险最多,有14条记录。截至4月9日,安心财产保险有45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基金销售机构有一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深圳市锦安基金销售有限公司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私募基金业,今年一季度有19条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其中泛海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民生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失信被执行人记录分别排第一、第二。

        六、金融机构今年一季度被罚缘由分布

        今年一季度银行业被罚较多的案由为未依法履行职责、违规经营、违反反洗钱法等。

        非银机构今年一季度被罚较多的案由为未依法履行职责、提供虚假资料证明文件、违规经营等。

]]>
2024-04-16 10:17: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7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e0273751c.jpg
央行连续两个月缩量平价续作MLF 专家认为政策性降息迫切性不高/html/2024/04/162072.html

        本报记者 刘琪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和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以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操作利率分别为1.8%、2.5%,均与前值持平。

        聚焦本月MLF操作,因有1700亿元MLF到期,故央行通过MLF实现700亿元净回笼,这也是央行连续第二个月缩量开展MLF操作。

        中信证券(17.990,0.25,1.41%)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单利率持续走低而MLF需求一般,MLF缩量整体符合预期。今年一季度信贷总量增长规模相较于去年同期有所放缓,而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尚未落地,政府债净融资节奏仍未出现明显提速,流动性供需整体均衡。

        今年以来,同业存单利率持续走低。Wind数据显示,3月份,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均值降至2.26%,已明显低于2.5%的MLF操作利率。进入4月份后,截至4月12日,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均值进一步降至2.18%。

        “可见当下商业银行对于中长期流动性的需求并不充分。”明明谈到,从供给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央行对资金空转等问题的关注度较高,每日公开市场操作持续采取散量投放模式。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缩量MLF操作整体较为合理。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月份MLF到期量较小,缩量续作主要源于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需要注意的是,本次MLF缩量操作,并未释放政策收缩信号。进入二季度,伴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以及“均衡投放”影响反转,信贷有望同比多增,届时MLF也将恢复加量续作。

        从MLF操作利率来看,自2023年8月份由2.65%下调至2.5%后,MLF操作利率至今“按兵不动”。对此,王青认为,4月份MLF操作利率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在2月份全面降准落地、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幅下调,以及一季度经济延续回升向上态势背景下,当前实施政策性降息的迫切性不高。另外,近期受美联储有望推迟降息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走高,人民币汇率有一定下行压力,政策利率保持不动有助于稳汇市。

        “兼顾汇率压力与长期利率边际变化,MLF操作利率下调仍待更好的时机。”明明表示,今年来由于美国经济、通胀韧性较强,美联储开启降息时点仍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而受制于美元指数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存在调整风险。一方面,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前,我国宽货币与稳汇率目标间的矛盾可能对降息操作存在制约。另一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到“关注长期利率的边际变化”,或旨在提示部分机构过度集中配置长久期资产后面临的利率风险。因此,MLF操作利率下调可能需要更好的时点。

]]>
2024-04-16 10:13: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7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df146cd95.jpg
贵州银行上市四年营收净利首次双降 对公房地产贷款年降26亿不良率仍超40%/html/2024/04/162062.html

        赴港上市已四年有余,贵州银行(06199.HK)首次出现业绩下滑。

        年报显示,2023年,贵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3.45亿元,同比减少5.38%;净利润36.53亿元,同比减少4.6%,为该行自2019年登陆港股市场以来首次业绩负增长。

        对此,贵州银行表示,为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该行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经营效益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此背后,贵州银行在部分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明显。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5.68亿元,较年初增长28.83%;不良贷款率1.68%,较上年末上升0.21个百分点,且连续两年提升。

        特别是在房地产贷款投放上,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在房地产业的对公贷款金额为75.4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6.61亿元,降幅超过26%,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也由上年末的3.48%下降至2.27%。

        但同期,贵州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0.4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84亿元,增长47.7%,不良率由上年末的20.21%进一步攀升至40.39%,相当于翻倍提升,且该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占全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也达到了54.7%。

        赴港上市后首次业绩下滑

        资料显示,贵州银行是由遵义市商业银行、安顺市商业银行、六盘水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而成的省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于2012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2019年末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贵州省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金融机构。

        贵州银行业绩保持稳步增长趋势。IPO之前,2016年至2018年,贵州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由80.69亿元、19.61亿元增长至87.7亿元、28.77亿元。上市之后,2019年至2022年,贵州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7.06亿元、112.48亿元、117.37亿元、119.9亿元,净利润35.64亿元、36.71亿元、37.06亿元、38.29亿元。

        而在2022年业绩达到最高峰之后,2023年贵州银行的盈利能力开始走下坡路。日前,贵州银行发布年报,2023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13.45亿元,同比减少5.38%;净利润36.53亿元,同比减少4.6%,这是贵州银行赴港上市四年以来首次业绩负增长。

        对此,贵州银行表示,为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该行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经营效益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按照营收结构划分,2023年,贵州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87.5亿元,同比减少13.44亿元,降幅13.32%,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7.13%。

        非利息收入中,2023年,贵州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38亿元,同比减少0.25亿元,降幅6.85%。但由于同期该行实现交易净收益、投资证券净收益9.38亿元、11.12亿元,增长71.1%、31.51%,二者合计增加6.56亿元,拉动全行营收增速收窄。

        而从支出端来看,2023年,贵州银行营业费用39.7亿元,同比继续增加3.47%。此外,该行当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3.24亿元,同比下降5.32亿元,降幅13.8%。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贵州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计提减值损失28.2亿元,同比虽然减少9.64%,但该行对于金融投资计提减值损失7.04亿元,同比增长39.42%。

        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金融投资资产净额为2119.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7%,占该行总资产的比例为36.75%。

        不良贷款超55亿过半来自房地产业

        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背后,贵州银行在部分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明显。

        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资产总额为5767.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0.05亿元,增幅8.06%,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为3319.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4.21亿元,增幅13.09%。

        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5.68亿元,较年初增加12.46亿元,增幅28.83%;不良贷款率1.68%,较上年末上升0.21个百分点,且关注类贷款余额96.96亿元,也较年初增加17.92亿元,占比2.92%,较年初上升0.23个百分点。

        对此,贵州银行称,主要是受内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纳入不良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此前的2019年至2022年,贵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8%、1.15%、1.15%、1.47%。这意味着,2022年和2023年,贵州银行已连续两年不良贷款率提升。

        若从贷款投放力度来看,2023年贵州银行明显压降了对公房地产贷款的投放,同时聚焦国家政策、区域发展战略等,推动各类业务均衡发展。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在批发及零售业、制造业的对公贷款投放占比分别提升至11.57%、4.16%,而在房地产业的对公贷款金额为75.4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6.61亿元,降幅超过26%,占全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也由上年末的3.48%下降至2.27%。

        但同时,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0.4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84亿元,增长47.7%,不良率由上年末的20.21%进一步攀升至40.39%,相当于翻倍提升,且该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占全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也达到了54.7%。

        贵州银行进一步表示,主要是该行房地产贷款总额及占比下降且规模较小,加之报告期内该行将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纳入不良管理。

        另外,从贷款集中度来看,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的前十大借款人中,第一大借款人来自采矿业,第二至第六大借款人来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七大借款人来自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19.62亿元,占该行贷款总额的比例为0.59%,此部分贷款按照五级分类已被纳入损失类。

        值得一提的是,总部同样位于贵州省的城商行还有已在A股上市的贵阳银行。截至2023年6月末,贵阳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6.08亿元, 较年初增加4.64亿元,不良贷款率1.47%,较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其中,贵阳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为2.2%。

        此外,截至2023年末,贵州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3%,较上年末下降0.52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6%、11.25%,较上年末提升0.26、0.05个百分点。

]]>
2024-04-15 15:41: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6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5/661cda8a6e0f2.png
存300万元不如存50元年利率高 长期限大额存单被停发 “不用抢 没优势”/html/2024/04/162022.html

        作为昔日“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在银行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下逐渐黯然失色。

        “现在没有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了,只有存款类产品。”4月12日,在北京某银行支行工作的小媛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之前大额存单利率较高,但现在大额存单利率也与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一样,也就不怎么推荐了。”

        由于大额存单利率优势甚微,因此有商业银行选择不再发售新的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

        其中,在招商银行APP中“大额存单”栏目下,已经查询不到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相关信息。

        此外,在本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国有银行依然有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发售,利率均为2.35%;极少部分股份制银行可转让的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可达2.6%,而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几乎不见踪迹。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近年来银行下调定存利率、压缩调整大额存单,旨在减少定期存款负债成本,以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目前看,银行体系定期存款负债占比仍明显高于常年水平。”

        长期限大额存单产品停发

        “去年下半年就没有3年期的大额存单了,5年期比这时间还早就停售了。”招商银行(下称“招行”)东城支行某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存款利率整体呈下调趋势,一般规模较大的银行不会发售太长期限的大额存单。

        随后《华夏时报》记者登录招行APP发现,在“大额存单”栏目下,在售的20万元起存只有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和2年期这5种产品,利率在1.65%-2.15%之间;5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产品则仅有6个月和2年期的,利率在1.9%-2.15%之间。

        而在转让专区,则可以查看到3年期到期付息的大额存单产品,利率从2.12%-2.26%不等。

        “最近几年一直没有5年期的大额存单。”招行客服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手机端3年期的大额存单也的确没有额度了,如果需要3年期的大额存单,可以单独联系下地区分行看是否有额度。

        当记者追问是否停售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时,该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只是暂时停发,后续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而据此前公开信息显示,去年初招行发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在2.9%附近,仅过去一年,该行不仅大额存单产品期限缩减,相关利率也逐步下调。

        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此前长期限定存产品利率较高,同时居民储蓄也各种创新高,银行吸收的存款很难贷出去,还要额外付出高利息,银行自然不想再运营相关产品。

        “现在银行通过降利率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干脆搞停发。之前已有部分银行停发5年期定存产品,招行只是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干脆3年、5年全停了,这也和银行近年来净息差持续承压有关。”上述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招行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净息差为2.15%,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

        “今年按照董事会过紧日子、严日子的要求,降低各项成本费用开支,通过降本增效,促进收入增长。”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招行行长王良袒露心声。

        对于今年息差走势,招行副行长彭家文表示,去年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对银行息差的影响在今年还将继续释放,多重因素叠加下,因此预计今年净息差将持续面临承压的情况,但环比上会逐步趋缓。

        彭家文认为,今年一季度息差压力可能是全年最大,但今年的息差水平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相对底部。

        利率优势甚微

        招行停售长期限大额存单并非个例。在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了解到,在股份制银行方面,中信银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无大额存单额度,目前仅有定期存款。

        兴业银行客户经理也对记者表示:“5年期大额存单停售很久了,3年期只有可转让的大额存单。”

        “3年期可转让大额存单利率是2.6%,我行50元起存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是2.6%,门槛低很多,您可以考虑定期存款。”兴业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推荐产品表示。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相关产品

        相较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中依然有大额存单产品发售。

        其中,工商银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我行还有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20万元起存,不过利率与普通定期存款一样,3年期为2.35%、5年期为2.4%。300万元起存,3年期利率也是2.35%。”

        工商银行大额存单产品

        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方面,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2.35%,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2.40%。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方面,记者暂未找到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存款利率下行,客户对保险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其实就是为了锁定利率。不过最近大额存单都不用抢了,因为利率已经没有优势了。”上述工行客户经理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因去年多次降息,客户挪储到每年3%复利的保险产品人数较多,因此今年下半年3%的保险复利产品或将降至2.5%。

        此外,该客户经理提到,现在主要就是卖保险还有黄金。

        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在研报中也表示,伴随存款利率降至3%以下,居民对于具有收益确定性的保险储蓄类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而产品预定利率变化也不会改变保险收益确定性这一稀缺特点。

        不过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华夏时报》记者提醒到,“在各类资管产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投资者应尽快调整好投资心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

        “总体而言,投资者应平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来综合进行资产配置。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储蓄国债等产品。”董希淼表示。

        以量补价提升净利息收入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营收、利润增速和息差都有所下滑。从近期银行年报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整个银行业全面进入“低息差、低利润、低增长”的状态。

        “截至202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下降至1.69%,首次跌破1.7%关口。从近日公布的上市银行年报看,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出现下降,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降幅在16—31个基点。”董希淼分析称,总体而言,2024年商业银行仍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以进一步压降资金成本,减缓息差缩窄的压力。

        “除了下调存款利率之外,商业银行还应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董希淼表示。

        但周茂华认为,随着疤痕效应减弱,经济稳步复苏,居民和企业信心恢复,金融市场情绪回暖,居民风险偏好逐步恢复有助于存款结构恢复至常态。

        “就银行本身而言,可通过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破解负债成本上升、净息差压力等问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谈及未来银行的发力点,周茂华认为,商业银行在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秩序,避免高息揽储的情况下,可根据存款市场及自身经营情况,充分利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为存款产品合理定价。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加大财富管理、零售等业务发展,稳步提升轻资产与轻资本业务比重,增强客户粘性,降低综合负债成本。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恢复向好,商业银行在减缓净息差收窄压力方面,应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挖掘新的增长点,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提升净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通过产品、服务等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客户忠诚度,进而持续降低负债成本。”董希淼建言。

        “另外,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银行的支持,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加大流动性支持等措施,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动性和稳健发展的持续性。”董希淼补充道。

]]>
2024-04-12 09:22: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2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2/66188ecc2d25e.jpg
违规减持 威帝股份创始人被罚795万/html/2024/04/162011.html

        中国网财经4月10日讯 昨日晚间,威帝股份(603023.SH)发布《关于前任董事收到黑龙江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

        根据公告,威帝股份前任董事陈振华存在以下违法事实:

        一、陈振华在威帝股份职务和持有“威帝股份”情况

        陈振华在2023年7月7日至7月10日担任威帝股份董事。截至2023年7月6日,陈振华持有“威帝股份”约1.38亿股,占威帝股份总股本的24.47%。

        二、陈振华限制期转让“威帝股份”情况

        2023年7月15日,威帝股份披露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在威帝股份披露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的前十日内,陈振华于7月7日、7月10日通过大宗交易卖出“威帝股份”合计664万股,占威帝股份总股本的1.18%,成交金额2656.56万元。按照拟制成本法计算,陈振华在限制期内转让“威帝股份”无违法所得。

        黑龙江证监局认为,陈振华作为威帝股份时任董事,在威帝股份披露2023年半年度 业绩预告的前十日内减持“威帝股份”股票,该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2022年修订)》第十二条第(二)项和《证券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相关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所述的违法行为。

        依据《证券法》 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黑龙江证监局决定:对陈振华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795万元罚款。

        公开信息显示,陈振华是威帝股份的创始人,2000年7月至2020年12月,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23年11月,陈振华辞去威帝股份董事职务。

        威帝股份主营业务为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与销售。1月13日,威帝股份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500万元至-90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
2024-04-11 15:13: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11.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1/66178ec888986.jpg
证监会重要发布!“零容忍”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html/2024/04/161999.html

        证监会4月10日发布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显示,证监会2023年全年共办理案件717件,其中重大案件186件。全年作出处罚决定539项,罚没款金额63.89亿元,市场禁入103人次。持续加大对涉嫌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及通报线索118件。会同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上市公司领域证券违法犯罪案件专项执法。

        来源:证监会官网

        2024年,证监会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为依法治市打牢基础。坚持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全面落实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工作要求,坚持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零容忍”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惩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市场乱象,为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证监会还从六方面阐述了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

        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基础法律制度

        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2023年2月17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正式发布实施。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以来,相关制度安排运转总体平稳有序,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各环节监管执法得到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质效不断增强。

        强化资本市场基础法律制度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新《公司法》。国务院审议通过《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继续推进《企业破产法》《金融稳定法》《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制定、修订工作。

        完善资本市场重要制度规则。全年出台规章20件、规范性文件64件。其中,制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推动形成更加科学的独立董事制度体系;修订《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企业债券总体纳入公司债券监管框架;修订《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进一步夯实期货交易所监管的制度基础;修订《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引导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深入推进职能转变

        切实履行法定职责

        依法高效履行行政许可职责。全年共接收各类行政许可申请2786件,其中注册申请794件。发出补正、受理、反馈、中止审查(注册)、恢复审查(注册)、注册阶段问询函及补充审核等过程性文件共计5386件。全年送达行政许可核准(注册)决定2924件,终止审查(注册)决定109件。

        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配合国务院办公厅完成《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3年版)》修订工作。根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能划转等改革部署,动态更新完善相应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和办事指南。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3年版)》实施工作。

        依法深化市场产品创新。指导交易所修订《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进一步规范审核条件、信息披露要求以及持有人权益保护等内容。全年批准注册15只首发和扩募公募REITs产品,期货市场新上市21个期货期权品种。

        全面落实“零容忍”要求

        坚持依法从严治市

        加强资本市场“零容忍”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关决策部署,推动修订四部委《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零容忍”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加强大案要案惩治和重点领域执法。全年共办理案件717件,其中重大案件186件。全年作出处罚决定539项,罚没款金额63.89亿元,市场禁入103人次。持续加大对涉嫌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及通报线索118件。会同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上市公司领域证券违法犯罪案件专项执法。

        针对性改进加强日常监管。严守注册底线红线,对财务基础薄弱、真实性存疑及存在重大违法违规的企业,采取重点问询、现场检查、底稿核查等措施。加速推进常态化退市,全年共47家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44家。退市改革三年来,强制退市数量超过改革前退市数量总和。强化审计评估机构备案监管,加强年报审计以及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联合司法部发布《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持续做好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的备案管理和专项检查。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高效执法

        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

        夯实行政执法制度基础,完善稽查执法程序。发布《行政处罚罚没款执行规则》,为罚没款执行工作提供了全流程、可遵循的工作规范。完善稽查执法程序,统一同类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处罚建议标准,进一步提高调查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统一行政执法文书、稽查专用设备、案件沟通接待基本标准,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风险监测指标,常态化开展现场检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发挥现场检查对违法违规风险的预防预警作用。持续推动上市公司风险化解,加强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及应对,防范跨市场风险叠加共振。

        持续优化完善诚信建设制度机制,推进资本市场诚信约束和激励。加强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建设,做好诚信信息采集应用工作。截至2023年底,诚信数据库共收录主体信息111.7万余条、证券期货系统诚信信息14.3万余条。持续做好证券期货市场诚信信息公示查询工作。诚信报告查询应用总量62.4万次,其中2023年度7.1万次。创新开展资本市场活跃主体严重失信预警公示,全年发现并公示严重违法失信信息244条。全年向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送资本市场违法失信信息50262条,重点对欺诈发行、违规披露、证券服务未勤勉尽责等有关主体强化失信惩戒与信用监管协同。

        持续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促进监管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监督。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公开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方面,全年严格依法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84件。持续加强标准公开、程序公开和结果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加强法制审核,积极开展法律政策宣传。强化依法监管,加强对拟出台制度文件的合法性审查,进一步统一监管标准,规范监管程序,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及时就市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全年发布答记者问14次。全年官网发布新闻180余条,新媒体新浪微博发布新闻732条,微信发布640期。

        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切实把办理全国两会建议提案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结合起来,全年共承办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5件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184件。

        积极接受司法监督,强化复议监督。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凝聚系统力量,保障工作成效。全年办理行政应诉案件556件,行政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办理行政复议案件440件,办结362件,其中维持原行政行为或驳回当事人复议申请324件,撤销原行政行为4件。

        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站稳人民立场,积极维护投资者利益。首例涉科创板上市公司特别代表人诉讼泽达易盛案以诉中调解结案,7195名投资者获2.8亿余元全额赔偿。紫晶存储案中介机构通过先行赔付程序赔付1.7万名投资者10.86亿元,是新《证券法》修订后的首单先行赔付实践。证监会首次适用当事人承诺制度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分别与紫晶存储案四家中介机构签署承诺认可协议。

        充分发挥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功能。全年调解成功案件3786件,为投资者挽回损失约6.52亿元。深化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累计实现与全国98家人民法院建立诉调对接合作机制,促进金融司法协同联动。加快信息化建设,在线调解系统实现与“总对总平台”和“12386热线平台”对接。继续贯彻落实《关于依法开展证券期货行业仲裁试点的意见》,支持中国(深圳)证券仲裁中心高质量办理资本市场仲裁案件。

        持续高标准做好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围绕中小投资者利益“痛点”深入开展持股行权活动,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指导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现场参加500场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股东大会,现场行使质询权670次,建议权33次,上市公司采纳率达99.8%。对1577家上市公司的董监事、高管人员开展股东大会规范性专题培训,切实督促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

]]>
2024-04-11 11:05: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99.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1/661754bb1fda2.jpg
罕见!“利益冲突”致乌鲁木齐农商行一拟任独董被否 今年已有4名银行董事高管被监管拒之门外/html/2024/04/161971.html 

  记者 彭科峰

  从监管部门的态度来看,独董绝对不是花瓶,也不能成为花瓶。

  今日晚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疆监管局发文称,因为存在利益冲突等原因,乌鲁木齐农商银行拟任独立董事杨新顺被否决,其任职资格不予核准。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因存在利益冲突导致任职资格被否,尚属今年首例。开年来已经有4名银行董事高管在上任前被监管部门否决。

  存在利益关系 乌鲁木齐农商银行一拟任独董都否

  监管部门指出,经审核发现,杨新顺存在《中国银保监会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第一百零六条“除不得存在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六条所列情形外,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拟任独立董事(理事)还不得存在下列情形:……(五)本人或其近亲属任职的机构与本人拟任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担保合作等方面的业务联系或债权债务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致妨碍其履职独立性的情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疆监管局决定,不予核准杨新顺乌鲁木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该份审批的日期为4月2日。

  依据《公司法》等,独立董事是指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中内部任职,并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并对公司事务作出独立判断的董事。非上市公司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上市公司则必须设置独立董事。

  至于本次被否决的杨新顺,监管部门并非披露其详细信息。财联社记者查询发现,基本符合条件的同名人选有曾任新疆财经大学MBA学院院长的杨新顺,但无法确定二者是否为同一人。依据公开信息,也未能找到杨新顺和乌鲁木齐农商银行有密切关联的事件或新闻。

  年内被否决拟任银行董事高管已有4人 2人涉及此前违规事项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今年以来,累计有4名拟任银行董事高管被监管部门否决,原因包括涉及此前违规事项和能力不达标等。

  1月2日,方瑜芬浙江开化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行长的任职资格被监管否决,原因为存在“对曾任职机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或重大损失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情形。

  1月8日,马书明安徽灵璧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被监管否决,原因为不具有担任拟任职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经验。

  3月4日,监管披露,不予核准张蔓浙江乐清联合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的任职资格,原因为存在“对曾任职机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或重大损失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的情形。

]]>
2024-04-10 09:25: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71.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5eb8fb3c1d.jpg
券商文化建设评估口径调整明确 员工违规炒股公司将被扣分/html/2024/04/161969.html    

    证券时报记者 刘艺文

        券商文化建设评估口径的调整已经明确。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近日,对于券商2023年文化建设评估,中证协进一步明确实践评估指标的相关口径。按照新口径,券商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的,券商或将在自评时被扣分;员工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也纳入考察;将考察券商违反薪酬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此外,从业人员因行贿被纪检监察部门留置、调查或被采取刑事处罚的情况也纳入考察。

        文化实践评估的结果将与券商分类评价直接挂钩。去年,券商文化建设评价于2023年5月8日启动,于6月30日公布结果。

        10个事项

        评估口径有调整

        今年1月24日,中证协曾向券商下发《关于就进一步明确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相关口径征求意见的通知》,并同步下发相关口径调整的征求意见稿,要求在1月31日前反馈意见。此次明确的评估口径即是正式调整。

        记者注意到,按照2023年的文化实践评估标准,券商文化实践评估有三项指标:基础指标、加分指标与扣分指标。其中,在基础指标方面,券商在自评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有16项,中证协此次对其中的10项口径进行了一定调整。

        “为做好2023年度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工作,协会结合行业意见建议、监管部门有关要求、行业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及上一年度实践评估情况,进一步明确实践评估指标相关证明材料要求。”中证协称。

        员工违规炒股

        券商将被扣分

        具体而言,多项口径有了细化的调整。具体如下:

        “五篇大文章”纳入考察。将券商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其中一项或多项)的情况纳入考察。将券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司文化建设情况,以及落实“五要五不”情况纳入考察。

        从严监管从业人员炒股。在“公司是否存在合规管理执行不到位情形”事项中,此次新要求是,券商因存在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情形,被监管部门认定合规管理存在问题或应当加强合规管理措施并出具处罚文件的,券商在自评时应当扣分。

        强调声誉风险管理有关要求,突出券商对员工社交媒体进行监督和引导的考察。券商要提交评估年度监督、引导员工正确使用社交媒体,避免员工发表不当言论损害公司及行业形象的情况说明。

        调整了薪酬管理考察的内容,重点考察券商违反薪酬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券商要落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中“两个高于”的要求(如适用)。此外,还要评估年度内是否违反《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则的情况。

        加强券商廉洁从业管理相关要求。将评估年度券商从业人员因行贿被纪检监察部门留置、调查或被采取刑事处罚的情况纳入考察,强化公司对廉洁文化进行宣导的考察,要求公司在文化理念引导加分指标中将廉洁从业管理作为必考察的内容。

        在“公司推动文化品牌建设,形成文化品牌战略,并有效落实”事项中,将券商讲好文化品牌故事、做好文化品牌宣传等文化品牌建设成果纳入考察。

        在“公司持续增强内外部文化认同”事项中,将扩大文化理念塑造的深度和广度,向基层一线员工进行覆盖,促进基层员工、青年员工形成文化认同的情况纳入考察;将券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营业场所、内部刊物或新闻媒体,展示宣传行业文化和公司文化建设实践情况纳入考察。

        此外,中证协还对券商落实《进一步巩固推进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安排》、增强内外部文化认同、推动文化品牌建设等重点关注事项,以及文化建设案例被高校收录加分指标的证明材料要求,在原有要求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去年5家券商获评AA级

        据悉,2019年行业文化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以来,中证协落实证券行业相关规则,推动“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理念,嵌入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合规管理之中。

        2021年,中证协启动证券行业文化建设评级工作,并于2023年对《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与廉洁从业管理,突出效果导向、客观导向。目前已累计发布了三个年度的文化建设评级结果。

        根据2023年6月中证协官网公告,2022年度获得AA级券商共有5家,分别是国泰君安(13.540,0.00,0.00%)、南京证券(7.660,0.00,0.00%)、兴业证券(5.500,0.00,0.00%)、银河证券、中信证券(18.930,0.00,0.00%);获得A类A级券商共有7家,分别是安信证券、东北证券(6.870,0.00,0.00%)、国信证券(8.580,0.00,0.00%)、国元证券(6.540,0.00,0.00%)、申万宏源(4.460,0.00,0.00%)、中泰证券(6.400,0.00,0.00%)、中信建投(21.500,0.00,0.00%)

]]>
2024-04-10 09:15: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69.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5e8c630de1.jpg
最高院:玖富与出借人不构成借贷关系 出借人回款应法催借款人/html/2024/04/161933.html 日前,笔者接到客户小张打来的咨询电话,小张表示他爱人几年前曾在某P2P平台上出借了一笔资金,后来一直没有回款,想知道是否可以起诉平台把钱要回来。小张随后还发来了类似平台的最高院的民事裁定书,案情和判决大致如下:

  1、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原告通过注册“悟空理财”APP的方式,使用玖富普惠平台“投资”服务功能,经被告玖富公司撮合共出借多笔款项。

  2、在出借环节,原告需通过点击“同意并确认出借”的方式和被告签订《出借咨询及管理服务协议》在内的相关协议及文件。

  3、截止2020年11月30日,原告账户仍显示有借款无法归还。

  4、原告提起本案诉讼,请求判令玖富公司偿还借款本息。

  5、原告认为:其将自有资金充值到银行的存管账户,玖富公司将资金借给不特定的第三人;玖富公司未取得国家颁发的金融许可证,没有进行风险提示,没有向原告提供借款人信息;双方产生民间借贷的合意。

  6、玖富公司认为,双方是居间中介服务法律关系。

  7、法院判决原告败诉。

  

  

  在了解小张家的出借情况后,笔者给出了初步建议,首先要确定所出借的平台是否是合规P2P,如果是没有涉及资金池和自融的合规P2P平台,回款方式一般是由平台根据债权情况出具回款方案,或者也有个别像上述裁定书中的原告出借人那样,希望以民事起诉平台的方式进行回款。小张正是看到其他平台出借人败诉的最高院裁定,担心自己贸然起诉平台最后也是既赔钱又耗费精力。如今对于像玖富这样的平台,出借人可以将自己持有的债权和债权收益权,置换为开放出来的可出仲裁裁决的债权。置换后,出借人可以选择委托律师递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也可以自己递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什么意思呢?简单来理解,就是玖富出借人可以通过置换债权的形式,获取已经经过法院仲裁程序判决、借款人必须立即还钱的债权。

 

  

 

  在具体操作中,建议出借人尽量委托平台方推荐的律所律师,将置换后的已裁决债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样可以免去相关执行费用。而如果是出借人自己领回已裁决债权,递交法院申请执行的话,则可能产生后续费用。应当说,这对出借人而言是一次新的快速下车机会,应当予以把握。

]]>
2024-04-08 20:01:22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33.htmlhttps:/uploads/user/20240408/56d6399baf459275d2b744e2a74326df.png
百果园微利运营难持久加盟店收入下滑 果品质量涉诉近2000条成本高企难解/html/2024/04/161923.html

        2023年,“水果一哥”百果园(02411.HK)交出一份难言“满意”的答卷。

        近日,百果园2023年业绩出炉。财报显示,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113.91亿元,同比微增0.69%;实现净利润3.62亿元,同比上涨11.88%。从营收增速来看,相比2022年9.94%、2021年16.22%的增速,百果园只能称得上“没有退步”。

        在社交平台上,百果园时常与“高价”“贵”等标签挂钩,但“贵”不一定就代表品质高。

        今年“3·15”期间,有媒体曝出,百果园门店存在使用腐烂水果制作高价果切、隔夜水果充当鲜果售卖等乱象。

        而后百果园称,已第一时间核实查证,并对该涉事加盟店停业整顿、全面彻查。其强调,虽是个别门店问题,但同样凸显出公司管理的漏洞和瑕疵。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4月6日,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百果园投诉量有1985条,其中食品安全成为核心问题,包括存在异物、发霉、变质、过期等。

        百果园以加盟模式为主,截至2023年,其加盟门店达6081家,自营门店12家,合计6093家,加盟门店占比高达99.8%。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百果园加盟店近乎占据了全部,这意味着公司在管理链条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其中任何一家加盟店存在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将为品牌带来巨大伤害。

        近5年净利率未突破3%

        近日,百果园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公司去年实现营收113.91亿元,同比微增0.69%;净利润3.62亿元,同比上涨11.88%。

        虽然百果园去年收入再创新高,但相比2022年来看,其收入仅增加了7827.4万元,同比涨幅不足1%,而2021年、2022年时,公司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6.22%、9.94%。

        同时,百果园利润增速也出现停滞,尽管2023年涨幅达到11.88%,但是在2021年、2022年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369.49%和40.35%。

        相比其他水果连锁品牌,百果园定位高端,“贵”一直是其鲜明标签。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百果园,不乏“一个苹果23.5元”“一个西瓜90元”“一串阳光玫瑰上百块”的吐槽。

        可问题是,百果园背上了“贵”的名声,也没见赚到很多钱。财报显示,2019年— 2022年,百果园毛利率分别为9.8%、9.1%、11.2%和11.6%,净利率分别为2.8%、0.5%、2.2%和2.7%。2023年百果园毛利率为11.54%,净利率上涨至2.98%,但仍未突破3%。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究其根本,跟百果园重资产的商业模式有关,水果连锁本来就是门难做的生意。

        据国金证券(8.470, -0.14, -1.63%)研报显示,从产品属性角度看,水果为非标准产品,种植端和零售端均较为分散,需经历采摘、分选、包装、保鲜、储存、运输等多道程序,漫长的分销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损耗率和受限的运输半径。

        公开披露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百果园的销售成本分别占据公司总营收比重的90.9%、88.8%、88.4%和88.0%,成本居高不下成为痛点。

        另一方面,百果园的加盟商赚钱也越来越难。据了解,百果园的生意不复杂,从供应商收购水果,再卖给加盟商,同时收取加盟特许经营费。因此,加盟商直接决定了百果园的业绩。

        从门店来看,2015年时,百果园门店刚刚突破1000家。随着不断开店扩张,截至2023年末,百果园线下门店共有6093家,较上年同期净增加443家。其中,加盟门店6081家,自营门店12家,加盟门店占比高达99.8%。

        需注意的是,2023年,百果园业绩贡献主力加盟门店的收入由上年的88.51亿元降至85亿元,同比减少约4%;自营门店收入从0.61亿元降至0.48亿元。

        这也意味着,百果园监管的加盟门店平均年收入正处于下滑状态,该指标从2022年的200万元降至2023年的180万元,降幅达9.8%。

        同样下滑的还有百果园的零售总额。2023年,百果园门店零售销售总额与线上零售销售总额合计为141.71亿元,较2022年的145.8亿元下滑2.8%。

        品控等问题涉诉近两千条

        百果园于2001年成立于深圳,主营水果专营零售,2023年1月16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

        百果园最近的日子不太平。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百果园被曝出武汉银海雅苑门店存在使用腐烂水果制作高价果切、隔夜水果存放冰箱后次日充当鲜果售卖、随意定义车厘子等级等乱象。

        针对这些指控,百果园武汉于3月16日发布声明,已对涉事加盟店进行停业整顿、全面彻查的处理,并表示这仅为个别门店问题。

        事实上,这并非百果园首次被曝出相关问题。2022年,百果园曾因出售隔夜果切道歉,并表示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百果园在2023年还曾因水果中农药超标被罚款。天眼查App显示,百果园全资子公司上海百果园实业有限公司因水果含农药超标,被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9.3万余元。

        令人担忧的食品质量,使市场对百果园的品牌形象产生质疑。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4月6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百果园”为关键词搜索,投诉量有1985条,消费者的投诉大多在坏果、残次品、商家不予退货等问题,其中水果品质投诉居多。

        可即便存在种种问题,百果园也并未放弃扩店步伐。2016年,百果园喊出“2020年开1万家店、年销售额达400亿元”的目标。随后,在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公司创始人余惠勇重提万店计划,目标达成时间为2027年。更长远的目标是,到2042年开店3万家。

        不过,目前来看,百果园要完成“万店计划”依旧任重道远。在行业人士看来,作为高损耗的生鲜行业,庞大且分散,想要实现目标难度不小。

        近年来,精品商超、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业态强势进场,进一步挤压了百果园单纯做果业的基本盘,水果零售行业进入多元、同质竞争阶段。

        反映在二级市场上,百果园上市当日,股价盘中最高触及7.12港元/股,总市值一度超过百亿港元。截至4月5日收盘,百果园股价报收3.17港元/股,上市一年后的百果园,股价较最高点已跌去55.48%,较发行价下跌47.17%。

        在高速扩张之下,如何加强对加盟商门店的管控,避免食安问题的发生,成为百果园急需完善的功课之一。

]]>
2024-04-08 15:09: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23.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8/661398ca15cfe.png
锦泰财险实际募资金额较预期下降约20% 欲发力非车险/html/2024/04/161905.html

        4月1日,锦泰财险公布的股票定向发行认购结果公告显示,本次定增实际募集资金约20.98亿元,较原计划下降约20%,虽仍有8家认购对象参与,但未能达到预期的26.24亿元。

        据悉,此次定增和高管调整是锦泰财险在业务发展和管理优化方面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此次定增,共有8名股东参与,其中5位为新引入的投资方,其余3位是在册股东。

        对于募资用途,锦泰财险表示,是为补充公司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提升偿付能力。业绩方面,锦泰财险保费收入近几年来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净利润虽保持盈利,但未有较大突破。公司明确发力非车险的规划,但中小财险公司想要在非车险业务规模上突破并不容易,从专业角度而言,非车险业务的复杂程度远高于车险,再考虑到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优质业务掌握在少数公司手中,锦泰财险的非车险转型之路,也还需要夯实基础以求突围。

        在发布股票定向发行认购结果公告的同时,锦泰财险还披露了一则高管辞职公告,该公司副总经理熊焰、邬润龙均因个人原因于3月29日向公司递交辞职报告,其中邬润龙还一并辞去了董事会秘书职务。

        近段时间,锦泰财险高管调整频繁。据该公司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截至去年末,该公司共有6名高管,包括审计责任人何林,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宋绍富,副总经理胡科、熊焰、邬润龙,总精算师余挺。其中,胡科原任职于中国太平,在锦泰财险为挂职锻炼。

]]>
2024-04-07 13:46: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05.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7/6612353e09bc9.png
逾三十家信托去年以来被罚合计超四千五百万元/html/2024/04/161861.html

        行业强监管背景下,信托公司频频“吃罚单”。数据显示,截至发稿,2023年以来中国信托行业共收到近60张罚单,涉及30余家信托公司,总罚款金额超过4500万元。其中,仅雪松国际信托(简称“雪松信托”)被罚金额就超过千万元。业内专家表示,在信托业务新分类指引下,信托监管政策持续升级,强监管态势将保持常态化。

        多家信托公司遭行政处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日前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因存在未履行谨慎勤勉业务、应收账款真实性审查以及资金监控失职等多项违法违规事实,英大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英大信托”)及多名相关责任人被行政处罚。其中,英大信托被罚款合计100万元,时任信托业务三部总经理刘金州和时任北京业务团队、资产证券化工作团队负责人王涛均被处以警告。

        今年1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宁波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昆仑信托”)因存在以多种方式违规承接风险项目等8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合计罚款540万元。2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山西监管局披露,时任山西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西信托”)中小企业事业二部(债权信托部)总经理魏冬冬,对山西信托尽职调查不到位和成立公告披露不规范、信托计划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到位事项负有责任,被处以警告处罚。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包括中铁信托、百瑞信托、山西信托、雪松信托、厦门信托、重庆信托、云南信托、华润信托、兴业信托、中诚信托等在内的30余家信托公司收到了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罚单,涉及多家知名机构和相关负责人,被罚款金额合计达4542万元。其中,单笔罚款超过100万元的罚单有11单。

        雪松信托去年累计受罚超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罚款金额方面,雪松信托收到2023年最大额度罚款。具体来看,雪松信托在2023年9月被金融监管总局江西监管局处以690万元罚款,原因是涉及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向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和接受政府担保、向不符合资质的开发商提供融资、财务管理不善、大股东挪用资金、资产减值准备不足、薪酬管理不规范、信托项目设立和投后管理不当以及向不符合规定的项目提供融资等。雪松信托相关高管人员则被处警告,并处罚款合计260万元。此外,雪松信托在2023年的6月和2月分别因其他违规行为被罚款220万元和50万元。总的来看,加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雪松信托2023年累计罚款金额高达千万元。

        记者注意到,多家信托公司被罚和房地产有关。比如,山西信托的违法事项中,有“信托资金变相用于土地储备”;雪松信托被罚的理由中,含“向开发商资质不达标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等。另外,还有多家信托公司因数据质量问题被处罚。比如,昆仑信托因“标准化监管数据错漏报、标准化监管数据交叉核验不一致”,被金融监管总局宁波监管局处以8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被予以警告;云南信托因“部分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等违法违规事实,被监管处以60万元罚款。

        强监管重塑行业生态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也是信托公司展业合作多有涉及的业务领域,需要格外防范和关注,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袁田表示,面对行业转型承压和新业务拓展机遇并存的发展情况,2023年以来,行业内信托公司股东和经营层变动频繁,超三成信托公司董监高发生变动,这一方面会加速信托公司战略调整,深化促进业务转型,另一方面也会对公司治理带来不确定性挑战。

        另外,监管处罚还涉及其他一些违法违规事实,主要包括七个方面:贷前尽调、贷后管理不尽责,导致项目出现风险或信托资金被挪用;非洁净处置信托项目、转让信贷资产;信托产品净值化管理不到位;虚假压降融资类信托、通道业务;违规刚性兑付;销售环节合格投资者的认定及人数违规;未按规定向投资者披露信息等。如中铁信托、厦门信托、雪松信托等信托公司存在贷后、投后管理不严,导致信托资金被挪用问题;中铁信托、金谷信托存在“非洁净”处置信托项目、转让信贷资产等违规;华润信托、雪松信托存在信托产品净值化管理不到位问题。

        “处罚只是手段,并非目的,监管趋严可以起到较好的警示效果,虽然在短期内给部分信托公司带来阵痛,但长期看有利于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虽然近年信托罚单有所增加,但整体行业风险可控。针对近年来金融市场的诸多乱象,监管部门加大处罚问责力度,提升违法违规成本,震慑违法违规行为,强监管的良好氛围正在加快形成。

]]>
2024-04-02 10:54: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861.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2/660b73abc16ed.png
竹叶青茶叶被多次曝光喝出虫子 一斤上万线上销售仅个位数价格虚高/html/2024/04/161844.html

        志向“茶中茅台”的竹叶青茶最近再起波澜。

        近日,有消费者在网络平台投诉称,在竹叶青茶碧潭飘雪里喝出虫子,这款茶叶属于茉莉花茶,品质是特级以上,让其质疑的是,密封保存怎么还会出现虫子?实际上,在多个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声称,都曾在这款茶里喝出虫子过。

        公开信息显示,竹叶青茶叶(即“竹叶青”)由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当前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唐先洪。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竹叶青的“高端”口号喊得越发响亮,其价格也水涨船高,每斤达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被称为“奢侈快消品”,也被网友指出价格虚高,其实就是收“智商税”。

        在行业人士看来,竹叶青成也峨眉,也困于峨眉。在竹叶青全国渠道布局中,四川、北京、重庆的门店占据70%以上份额,区域性明显。以峨眉高山作为产品卖点的竹叶青地域性太强,难以像云南普洱一样“出圈”。

        “茶界茅台”,竹叶青能否承担其名?未来又该如何突破区域性限制走向全国?3月29日,长江商报记者向竹叶青茶方面发送采访,但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万元茶叶线上销量仅个位数

        近日,长江商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注意到,有消费者称,自己花500元购买竹叶青旗下碧潭飘雪茉莉花茶,在该茶叶中多次喝出虫子,令其十分恶心。

        该名消费者在投诉中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希望申请十倍赔偿,并要求店铺进行整改,并公开道歉。截至目前,平台显示商家未就该投诉做出合理解释和道歉。

        3月29日,长江商报记者在竹叶青淘宝旗舰店看到,这款竹叶青碧潭飘雪茶叶售价为680元/108g(3.6g*30袋),等级为特级(静心),目前销量已超过500件。

        实际上,这并非竹叶青碧潭飘雪茶叶第一次遭遇投诉。据了解,在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也有不少消费者投诉在这款茶叶中喝出虫子等异物。

        2023年5月15日,有一位消费者在小红书平台投诉称,刚开始觉得竹叶青碧潭飘雪茶口味还不错,就和朋友在其旗舰店一起买了10盒,可还没喝多少袋就喝到了虫子。“这款茶也是他们店的高端茉莉花茶了,品控还能做成这样?”

        此外,还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称:“竹叶青茶叶近年的茶叶质量要比前几年差很多,买了一大箱,发现不少的嫩芽变成了一芽一叶甚至两叶一芽,粉茶率和杂质很高,口感也大不如往年。”

        公开信息显示,竹叶青的品牌矩阵涵盖“竹叶青”绿茶、“碧潭飘雪”花茶和“君临天下”红茶三大类,每个品牌推出“论道”“静心”“品味”三个等级的茶叶。

        就品牌定价来说,不少网友调侃竹叶青茶叶价格虚高,其实就是收“智商税”。根据竹叶青淘宝官方旗舰店给出的价格进行测算,以该品牌核心产品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为例,以斤(500g)为单位进行折算,“特级论道”“特级静心”和“特级品味”等级价格分别约为11167元/斤、3750元/斤和2083元/斤。

        一斤茶叶上万元,不同等级差异巨大,究竟是为何?长江商报记者在与竹叶青电商平台客服沟通后得知,茶叶等级越高意味着茶芽完整率越高,回甘越好,嫩栗香越持久,口感越醇和。

        值得注意的是,在竹叶青电商旗舰店中还上架了一款“至尊论道”等级的峨眉高山绿茶,价格高达29680元/斤。该款产品自称“高端礼宾茶”,由中国制茶大师刘祥云亲自监制,平均1000颗茶芽选出约1g论道竹叶青,产量有限,颇为珍贵。

        长江商报记者在与竹叶青电商平台客服沟通了解到,这款茶叶之所以能卖出上万元一斤的价格,是因为“至尊论道”是两次手工精选的实芯茶芽,采摘于双遗茶区万年寺附近,所以价位会更高。

        而上万元一斤的该款茶叶,目前店内销售量仅为3件。

        距百亿营收目标仍很远

        峨眉山竹叶青茶厂成立于1987年,因市场上各种竹叶青茶鱼龙混杂,该厂并未在高端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逐渐陷入靠贴牌维持生计的困境。

        据天眼查显示,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在1998年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唐先洪。也就是说,1998年唐先洪整体购买了原茶厂的全部股份,组建了公司。

        作为经营多年的茶叶老品牌,竹叶青产品走的是高端化、奢侈品路线,目标受众为中高端消费群体,但其营销方式却被指过于生硬。

        具体来看,竹叶青与中国棋院合作,成为国家围棋队指定用茶,同时频频在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和外宾招待会上亮相,在明星代言方面,竹叶青用横跨体育界、文化界、商界、娱乐界名人为品牌背书。

        但即使是在各种“高端化”标签营销、名人加持的效果下,竹叶青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也并未名声大噪。提起竹叶青,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酒品牌竹叶青。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竹叶青茶叶的广告词和宣传投放中,多数是直白强调其高端属性,营销战略不清,因此也被戏称只懂“硬广告”不知“软宣传”。

        再看销售端,2018年,唐先洪立下5—10年完成百亿元收入的目标,后在2020年又放言计划通过5年时间,将竹叶青茶业发展到50亿以上市场规模,未来目标是成为千亿品牌,成为中国社交的三大必备品之一,走出四川,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为“高端绿茶”,竹叶青官方微信公众号在2021年6月22日刊文援引了“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评选结果,称其“比肩华为、茅台,成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唯一上榜的茶品牌”。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十分骨感。据《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名显示,茅台品牌价值为3267.39亿元,华为品牌价值为3847.17亿元。而竹叶青茶业品牌价值仅为112.86亿元,位列第419位。

        同时,据“峨眉山市融媒体中心”数据显示,竹叶青2020年的产值为12.3亿元,营业收入12.16亿元,纳税约2600万元。无论是从知名度、美誉度还是销售额来看,现阶段的竹叶青茶业距目标仍相差甚远。

        据唐先洪透露,竹叶青目前在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但据不完全统计,竹叶青线下门店中四川有186家,其他门店则分布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换而言之,竹叶青仍停留在“走出四川”的初级战略,区域性明显。

        有行业人士指出,从目前的产品、区域和发展看,竹叶青难以拥有茅台的市场与机遇,其茶叶品质和价格是其最大的诟病。对于竹叶青而言,广告效应的红利已逐渐消散,当下最重要的还是提升产品自身实力,这是反击“智商税”之说的最有力武器。

]]>
2024-04-01 14:44: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84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1/660a58e278270.png
招商银行通过信用减值损失减少27%增利 房地产公司贷款不良率两连增至5.26%/html/2024/04/161840.html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压力加大。

        年报显示,2023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减少1.64%,时隔13年再次出现下滑。同期,招商银行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净利润,下同)为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贷款定价下行的背景下,以大财富管理为主要打法的招商银行,面临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齐降的压力。而在收入端明显承压的情况下,招商银行则通过压缩成本及降低信用损失减值力度,保持了利润端的增长。

        如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在业绩说明会上所言,在贷款结构方面,具有定价优势的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长均有所下降,也给招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带来了不利因素。

        年报显示,在招商银行的零售条线中,信用卡流通卡量罕见出现下滑。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711.81万张,较上年末减少559.12万张,且低于2020年末的水平,流通户6974.04万户,也较上年末下降0.37%。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15.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5.75亿元;不良率为0.9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整体保持稳定。但其中,该行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金额为171.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35亿元,不良率为5.26%,较上年末继续增长1.18个百分点。

        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齐降

        年报显示,2023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91.23亿元,同比减少1.64%;净利润为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这是招商银行继2009年之后,时隔13年营业收入再次下滑。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贷款定价下行的背景下,以大财富管理为主要打法的招商银行,面临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齐降的压力。

        2023年,招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为2146.69亿元,同比减少1.63%,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03%、2.15%,同比均下降25个基点。此前的2020年至2022年,招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分别为1850.31亿元、2039.19亿元、2182.35亿元,同比增长6.9%、10.21%、7.02%。

        2023年,招商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244.54亿元,同比下降1.65%。具体而言,该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841.08亿元,同比下降10.78%。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84.66亿元,同比下降7.89%;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14.74亿元,同比下降7.89%;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95.25亿元,同比下降8.76% ;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154.92亿元,同比增长2.93%;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收入 49.97亿元,同比下降13.14%;托管业务佣金收入53.28亿元,同比下降8%;其他收入75.52亿元,同比下降37.16%。除了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之外,招商银行的其他中间业务收入均为负增长。

        而在收入端明显承压的情况下,招商银行通过压缩成本及降低信用损失减值力度,保持了利润端的增长。

        年报显示,2023年招商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1117.86亿元,同比下降1.40%。其中,员工费用703.48亿元,同比下降0.44%,业务费用414.38亿元,同比下降3%。

        报告期内,招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412.78亿元,同比下降27.26%。其中,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466.35亿元,同比增加14.78亿元;金融投资、应收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合计为-59.14亿元,同比减少136.21亿元,该行称一方面是由于资产规模变动导致,另一方面是资产质量相对稳定、个别客户风险下降及资产清收,冲回了其前期已计提金额。

        不过,基于盈利能力继续稳定增长,年报中,招商银行拟每股现金分红1.972元(含税),合计分红497.34亿元,分红率提升至35.01%。

        房地产公司贷款不良率升至5.26%

        “在贷款结构方面,具有定价优势的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长均有所下降,也给招商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带来了不利因素。”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

        年报显示,随着贷款和垫款、债券投资等增长,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资产总额超过11万亿,达到11.0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7%。其中贷款和垫款总额6.5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6%。

        按产品划分,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公司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4%,公司贷款占比39.94%;零售贷款余额3.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3%,零售贷款占比52.82%。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招商银行的零售条线中,信用卡流通卡量罕见出现下滑。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711.81万张,较上年末下降5.44%,流通户6974.04万户,较上年末下降0.37%。

        此前的2020年至2022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的数量分别为9953.16万张、10241.6万张、10270.93万张,呈现增长趋势。而2023年末,该行信用卡流通卡的数量较2022年末减少559.12万张,且低于2020年末的水平。

        对此,招商银行仅表示,该行更注重高质量获客,新户获取规模有所下降。2023年,该行实现信用卡交易额4.82万亿元,同比下降0.44%;实现信用卡利息收入635.15亿元,同比下降0.72%;实现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72.28亿元,同比下降3.02%。

        此外,零售业务中,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1.39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7.22亿元。与之相对的是,截至2023年末,该行小微贷款7512.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06%。

        不过,招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整体继续保持稳定。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615.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5.75亿元;不良率为0.9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37.70%,较上年末下降13.0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4.14%,较上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

        其中,受部分高负债房地产客户及个别经营不善的公司客户大额风险暴露影响,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公司贷款不良额309.9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31亿元,公司贷款不良率1.19%,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金额为171.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35亿元,不良率为5.26%,较上年末继续增长1.18个百分点。

        对此,招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朱江涛表示,该行房地产业不良率与2023年6月末高点相比,呈逐季下降趋势,从今年整体情况来看,没有大的改变。从整个房地产2023年不良生成的情况来看,绝对额的生成比2022年下降了36.6%。

]]>
2024-04-01 14:20: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840.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1/660a52c968c60.jpg
监管层出手打击“违规报价” 引导IPO询价定价趋向理性/html/2024/03/161780.html

        询价定价是IPO的关键环节,监管方面瞄准询价乱象重拳出击。近日,上交所连发两份监管措施决定书,对券商、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在参加IPO网下询价过程中存在的询价流程不规范、报价缺少依据等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

        “机构报价要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市场各方推敲。”受访人士认为,如何把新股价格定得更合理,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机构投资者是新股网下询价的主要参与者,应当合理审慎报价,在估值定价中真正体现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

        监管层对询价违规“亮剑”

        3月22日,上交所发布两则监管措施决定书,对红墙泰和基金、广发证券予以监管警示。两家机构的违规存在共性问题:一是内部研究报告撰写不规范,未体现出在充分研究基础上理性报价;二是询价流程不规范,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缺失。询价相关内部制度不健全,在研究报告撰写、定价决策机制、操作复核等重要事项上缺少明确规定。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机构在新股询价中的违规行为频频亮剑,从严整顿新股询价、定价过程中的乱象。2023年12月,武汉美阳投资因报价工作管理缺失,存在泄露报价行为,被上交所警示。2021年7月,有6家私募因存在询价决策流程不规范、报价结果缺少研究支持与合理解释、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

        2024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其中提出,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强化新股发行询价定价配售各环节监管,从严监管高定价超募,提升中小投资者获得感。

        “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既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让新股询价定价回归价值发现的本源,是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方向。”一位券商人士表示,机构投资者应深刻认识自身在IPO询价制度中的角色定位,不能仅考虑自身的个体利益,更要承担询价制度赋予的市场责任。

        “乱报”现象缘何频现

        在询价违规不止的背后,值得探究的是机构报价的标准何在,为什么会出现明显不合理的价格?相关机构究竟是定价能力差还是另有原因?

        记者了解到,参与IPO询价的机构报出“离谱”的价格,涉及多重因素。一方面,存在一些机构可能为了获得更多配售份额或出于其他利益考虑,故意报出离谱价格的情况。“不少机构并没有把核心放在投研和价格分析上,而是更多侧重于如何去实现入围,这样的报价很容易就会脱离公司的基本面。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询价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间确实存在利益输送,通过报高价而获取其他非法的利益。”一位投行人士说。

        另一方面,询价机构对新股研究不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很多机构没有足够人手去覆盖新股研究,尤其是小型买方机构不具备研究力量,导致缺乏完善的估值体系支撑其决策。

        此外,报价过程中不排除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发生。“从我们执行工作经验来看,有部分机构报价时出现笔误等低级错误,比如申购价格和申购金额写反、小数点位数写错等。”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此前曾发生过这类情况,在一只科创板新股网下询价过程中,有券商报出了960元的高价,高于发行价近30倍,这一报价因过高而被剔除。事后该券商回应,交易出现操作失误,致使报价出现错误。

        “IPO定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众多因素,如公司的基本面、市场环境、投资者情绪等。”第一创业投行相关人士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预期差异等问题,最终也会导致机构的报价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回归价值发现本源

        合理的估值定价是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的基础,新股询价应回归价值发现本源。业内人士认为,询价机构需转换以往重博弈、轻研究的行为路径,平衡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诉求。

        “询价机构要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基本面情况报价,不能仅从模型上参照行业的市盈率进行定价。”某券商研究所人士表示,对于特殊成长型企业,还要结合不同估值方法合理进行比较,充分发挥询价机构的价值发现功能,推动市场化发行机制更有效发挥作用。

        近年来,监管部门在查处新股询价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同时,也不断从源头出发对相关制度进行优化。2021年9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步发布了注册制下发行承销一系列规则调整方案,通过完善高价剔除比例、取消定价突破“四数孰低值”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等措施,促进买卖双方均衡博弈,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

        资深投行人士何俣表示,现有的询价规则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剔除过高或者过低的不合理报价,但是仍须加强对于询价机构报价程序的监督和核查,更加注重过程中的合法合规,并且完善事中事后检查的机制建设和加大执法力度。长期来看,随着各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促使市场各方更加充分博弈,未来新股发行定价将更加市场化、更趋合理。

]]>
2024-03-28 09:17: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3/161780.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3-28/6604c5cfe61ed.png
业绩快报预警 浦发银行营收净利“三连降”/html/2024/03/161725.html

        继2021—2022连续两年营收净利下滑后,浦发银行“而立”之年再度交出业绩负增长“答卷”。3月20日,浦发银行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34.34亿元,同比减少8.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02亿元,同比下降28.28%。

        图片来源:浦发银行2023年度业绩快报

        相较于此前两年,2023年浦发银行的业绩降幅进一步扩大。2021年、2022年该行营收分别减少2.75%、1.24%至1909.82亿元、1886.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9.12%、3.46%至530.03亿元、511.71亿元。

        在业绩快报中,对于2023年的业绩表现,浦发银行以“受资产重定价、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以及公司信贷增长动能不足、业务结构调整等影响,公司效益指标阶段性承压”作为注脚。

        不过,结合此前披露的2023年季度数据可以窥见,浦发银行在三季度单季业绩“滑坡”较为严重,彼时,该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48.48亿元,同比减少52.88%,占全年归母净利比重仅为13.21%。从2023年各季度表现来看,浦发银行营业收入均维持400亿元以上,而归母净利润则波动较大,分别为158.31亿元、73.07亿元、48.48亿元和87.16亿元(以业绩快报计算)。

        彼时,对于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大幅收窄的原因,浦发银行表示,主要是贷款市场利率水平处于低位,同时受存量贷款重定价影响,息差收窄,净收入同比下降。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非息收入同比下降。此外,报告期,该行加强不良资产化解处置,加大拨备计提,风险成本耗用较高。而详细拆解季度数据不难发现,在2023年三季度,浦发银行正着力丢掉历史包袱。三季度末,浦发银行信用减值损失611.19亿元,同比增长5.69%。半年报中,这一数据为384.38亿元,浦发银行信用减值损失3个月增长近227亿元。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2023年浦发银行业绩再度负增长是受息差收窄、非息收入增速放缓、加大减值计提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前三季度看,浦发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0.87%,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5.7%。就三季度单季看,加大减值计提力度是净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资产减值损失增速从上半年的1.1%快速升至5.7%。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2023年三季度末,浦发银行出现重大人事调整:因工作调动原因,董事长郑杨、行长潘卫东双双请辞。接替人选同时浮出水面,曾在建设银行任公司业务总监的张为忠出任浦发银行党委书记,并于2024年2月正式就任浦发银行董事长一职,而行长一职仍处于空缺状态。

        新任董事长就任后,浦发银行更加注重夯实资产质量。2023年四季度以来,该行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开展“百日攻坚”,并加大资产投放力度,净利润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风险压降成效显著。

        根据业绩快报,浦发银行2023年持续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连续四年实现“双降”。截至2023年末,该行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741.9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21亿元;不良贷款率1.48%,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3.51%,较上年末上升14.47个百分点。

        薛洪言认为,2023年9月,浦发银行管理层更换,更加注重存量资产质量的夯实,加大减值计提力度,逆势提高拨备覆盖率,虽然净利润录得大幅下滑,但资产质量更加扎实,为2024年增长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展望2024年,宏观经济基本面触底反转,银行息差有望触底,非息收入增长动能提升,银行业面临更好的展业环境。”薛洪言表示,就浦发银行而言,存量历史包袱消化利于轻装上阵,新管理层上任后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和聚焦,银行自身发展动能有望修复,2024年净利润增速大概率可以触底回升,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周期。

        对于浦发银行后续发展前景,廖鹤凯认为,立足长三角,浦发银行区域经济预期成长空间依然良好,良好的业务基础和客户基础是该行在同业中竞争的底气。后续在新管理层带领下浦发银行有望深耕区域经济,提升对公业务规模,进而提升其他业务板块的盈利能力。

        3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就业绩下滑原因及未来战略规划采访浦发银行,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
2024-03-22 09:25: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3/161725.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3-22/65fcdea27dcc4.png
华夏金租迎新帅陈传龙 数月前因售后回租业务等违规被罚60万元/html/2024/03/161708.html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云南监管局(简称:云南监管局)公布相关批复信息显示,核准陈传龙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华夏金租)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针对上述变动,记者采访到华夏金租。相关人士表示,已向领导汇报,但截至发稿前,记者未收到对方回复。

        公开资料显示,陈传龙,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师。现任华夏银行党委委员、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1988年从中国建设银行泰安市分行参加工作,拥有多年金融业从业经验。

        记者了解到,2000年,陈传龙进入华夏银行,先后任深圳分行稽核处稽核科科长、稽核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人事教育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昆明分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行长;深圳分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行长;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华夏银行党委委员、营销总监、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2023年2月至今任华夏银行党委委员、华夏金租党委书记 ;如今,被正式任命为华夏金租董事长。

        据其官网披露,华夏金租成立于2013年4月,是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金融租赁公司,注册地为云南省昆明市,由华夏银行和昆明产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2022年末,其注册资本由80亿元升至100亿元。

        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金融租赁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充足的资本金一方面是业务持续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水平。记者注意到,作为行业头部公司,数月前华夏金租却因违规被罚。

        去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华夏金租因存在租赁物不符合监管要求;售后回租业务管理不审慎,部分资金用于缴纳土地保证金的违规情况,云南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六条及相关审慎经营规则,对其处以罚款60万元。

        对于上述违规原因,以及华夏金租对于违规实施整改情况等,记者采访到对方,同样未收到回复。

        截至2023年末,华夏金租总资产超1698亿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不良率、成本收入比等指标优于可比同业平均水平。未来,随着新董事长正式履职,将给华夏金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

]]>
2024-03-21 14:36: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3/161708.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3-21/65fbd63c4d197.jpg
IPO“撤单潮”拷问券商保荐质量/html/2024/03/161698.html

        A股市场出现IPO“撤单潮”——今年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共有73家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单”(见本报3月20日头版报道《监管严把IPO准入关 70余家拟上市企业“弃考”》),保荐券商也备受市场关注。据价值在线数据统计,今年以来,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民生证券、中金公司、中原证券、华泰证券、国金证券作为保荐人的首发项目主动撤回家次较多,分别达到9家、7家、6家、5家、4家、4家和4家。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IPO排队企业批量撤回,主要是监管层对全流程监管执法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部分“带病闯关”的企业及其保荐券商“望而却步”。

        IPO“撤单潮”令券商投行业务承压

        IPO“撤单潮”让作为保荐机构的券商感到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部分头部券商。以中信证券为例,其IPO保荐业务多年来位居行业首位,今年以来撤回项目达到7家,分别是大族封测、汉桐集成、博纳精密、爱科百发、辉芒微、认养一头牛、中国航油。

        相比头部券商,部分中小券商虽因项目基数较少等原因,“撤单”的绝对数量不多,但撤否率较高。比如,九州证券今年以来仅有一单保荐项目且已经主动撤回,撤否率达到100%。有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已多次表示要坚持“申报即担责”理念,严惩“一查就撤”,券商的保荐质量频遭拷问。在IPO现场检查趋严、撤否率挂钩现场督导等背景下,撤否率高的投行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中小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突破将更为艰难。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从目前情况看,IPO申报撤回已经是“常态化撤回”,原因主要包括企业、行业、审核三方面。“主动撤回的企业可能是因为业绩下滑,或是行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也可能公司觉得排队时间太长不是好时机,或是在问询阶段被发现了瑕疵。”王骥跃说。

        IPO现场检查企业家数或超200家

        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修订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大幅提升现场检查比例,使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并首次明确“飞行检查机制”,即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

        截至3月20日,A股IPO排队在审企业合计622家。以此简单测算,或有超200家企业迎来现场检查。

        有投行人士表示,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既体现在检查对象比例的提升,也体现在检查深度和广度的拓展,预计财务核查仍是重中之重。在IPO审核节奏上,审核时间可能让位于质量,减少拟上市企业围绕上市规则钻漏洞的空间。

        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监管方面共发起13轮IPO现场检查,抽中99家企业。在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中,截至目前有15家成功上市,57家终止审核,终止率达57.6%。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处获悉,进驻企业检查时发现,部分不合规项目的纸质文件看似没有问题,但电子邮件、银行流水等电子档内容却“露馅”了,存在诸如股权清晰性不足、会计处理存疑等问题。

        “编造资金流水、客户和供应商数据是财务造假的惯用伎俩。”一名投行人士表示,资金流水核查、客户和供应商穿透等一直是 IPO问询重点,也将是后续现场检查的重点。

        现场检查案例透露企业IPO终止内情

        记者从券商处获悉,2024年第一期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公布了两个现场检查案例,透露了两家企业IPO终止内情。

        第一个案例为拓邦新能,保荐机构是国金证券,问题在于发行人股权转让存在异常,发行人对赌协议相关情况披露不真实、不完整,发行人披露的对赌协议解除时间早于真实解除时间等。

        第二个案例为垠艺生物,保荐机构是国信证券,问题在于发行人推广服务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存在异常,发行人经销收入会计处理存在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现象等。

        一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现场检查从检查组进驻企业到检查结束约一个月,现场督导券商时间约为两周。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重点是防范财务造假,强化内控和公司治理要求,关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整治信息披露中的过度包装、“伪创新”等问题。

]]>
2024-03-21 10:10: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3/161698.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3-21/65fb978386d6d.jpg
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倒挂” 银行息差收窄压力加大/html/2024/03/161688.html

        ●本报记者吴杨

        “通常来说,去银行存钱,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才对,但我今天去存钱,发现存5年的利率比存3年还低。”一位消费者对此颇为不解。

        近期,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部分银行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出现“倒挂”,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于3年期利率。业内人士表示,这是银行息差承压的表现,在贷款利率下行背景下,未来存款利率下调可期。

        5年期利率低于3年期

        “我行紧急通知,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40基点至3.5%,3月20日执行。目前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还是3.5%。”一位四川某城商银行客户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3年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为3.5%。这并非个例。琼海大众村镇银行已从3月1日起调整3年、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后的执行利率均为3%。遂宁银行3月20日起开始执行的3年、5年期存款利率均为3.5%;新疆天山农商银行1月起执行的3年、5年期定期存款执行利率同为2.7%。

        此外,部分银行的3年期比5年定期存款利率高。据保德农商银行3月发布的最新定期存款利率表,该行1年、2年、3年、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2%、2.3%、2.7%、2.65%,其中,5年期利率低于3年期利率;梅州客家村镇银行自3月1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后的1年、2年、3年、5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95%、2.3%、2.65%、2.5%。

        不过,3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通常差距不大,多在5至15基点之间。以湖北荆门农商银行为例,该行今年1月起执行的3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50%、2.45%,二者相差5基点。“我行的政策就是5年期利率要比3年期的低,可能是为了减少更长期限的存款。”该行客户经理表示。

        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倒挂”并非常见现象。邮储银行(4.730,0.00,0.00%)研究员娄飞鹏对此进行了解释:“目前银行存款规模较大,加上净息差处于低位且仍有下行压力,需要稳定负债成本,稳定息差。在此过程中,部分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不同期限存款利率,从而出现长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低于短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情况。”

        兴业研究分析师何帆表示,降低存款成本的方式包括更大幅度调降长期定存利率、降低活期存款利率、加强协议存款等。

        息差下行趋势预计延续

        “后续来看,伴随贷款利率继续下行,息差下行趋势预计延续,低利率、低息差将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银行进一步调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空间也在大幅收窄。”民生银行(3.950,-0.01,-0.25%)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预计,贷款利率或将继续稳中下降。《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12月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5%,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宏观上看,银行净息差承压明显。金融监管总局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69%,同比和环比分别收窄22基点和4基点。

        “部分银行必须想办法以提高贷款利率或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扩大净息差,目前来看后者可能性显然更大。”中泰证券(6.940,0.01,0.14%)首席固收分析师肖雨表示,部分中小银行净息差仍处于高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其实,2023年6月、9月和12月,国有大行已进行了三轮存款利率下调动作,2024年2月,部分地方城农商行对存款利率继续进行“补降”。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目前仍有不少中小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以“3”开头,少数银行更能达到4%。

        同样,在温彬看来,若降准再度落地、政策利率调降,则会带动市场利率、LPR报价进一步下调。但在“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要求下,后续LPR调降的空间也大幅收窄。为维持银行稳健可持续经营,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可期。

]]>
2024-03-21 09:39:00资讯电鳗快报/html/2024/03/161688.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3-21/65fb9056c95b5.jpg